別嚇自己!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 4成非癌症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許多民眾做了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但發現篩檢結果呈現陽性,天天緊張害怕、甚至不願重回醫院做完整大腸鏡檢查,但國健署表示,並非陽性就代表得了癌症。
最好做完整大腸鏡檢查 別逃避
國健署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顯示,篩檢結果陽性民眾做後續確診60%是癌前病變及癌症,但也有25%為痔瘡、15%為潰瘍出血及其他狀況,因此糞便潛血呈現陽性反應的民眾,最好還是去做完整檢查,但也不必整天擔心害怕,畢竟將近一半的機率並不是大腸癌。
台安醫院內視鏡治療中心主任簡錫淵說,就臨床估計也差不多是這個比例,因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是代表「消化道有問題」,包括胃、小腸、大腸等都算在內。導致陽性的可能有很多,包括胃潰瘍、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症、瘜肉等。
癌前病變和小腫瘤 能直接切除
簡錫淵說,醫師得知病患的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會先問有哪些症狀,若是上消化道症狀,例如消化不良、胃痛等,就會用胃鏡檢查;若是下消化道症狀,例如便秘、體重減輕等,就用大腸鏡檢查。
簡錫淵說,通常有瘜肉就會造成一些出血,現在內視鏡技術很發達,做檢查的同時就能順便切除瘜肉,甚至較大一點的癌前病變和小腫瘤都能直接切除。
國健署建議,想要遠離大腸癌,最好採取清淡飲食,盡量採汆燙、水煮,減少油炸物、燒烤、加工肉與紅肉的攝取。另外目前也有補助50歲到74歲民眾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非侵入性、快速、無痛且安全,每2年可定期參加篩檢。檢查結果若為陽性,最好再接受大腸鏡確診。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