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水母螫傷 用海水沖洗再就醫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1名20歲男子到台南馬沙溝玩海水,被最毒的箱水母螫傷雙腳,他求診時告訴醫師:「起初會痛與癢,3個多小時後出現呼吸困難、視力模糊、肌肉抽搐等,幾小時後症狀才緩解。」
成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劉承翰表示,這名男子在症狀緩解後才就醫,沒危及性命,算很幸運,「因為被最毒的箱水母螫傷,最嚴重可能致命」。
水母觸鬚含毒素 嚴重恐致命
劉承翰說,水母屬於腔腸動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中,外觀除明顯半透明傘狀,還有為數不等的觸鬚,這些觸鬚上的刺絲胞內含有多種毒素,當碰觸到其他生物時,刺絲胞會彈出,把毒素注入目標體內,毒素如與人體肌膚接觸,可能有劇痛,還會留下紅色鞭痕,形成「水母皮膚炎」。
劉承翰指出,如真被水母觸鬚「鞭」傷,首先應求救,接著仔細觀察患者生命徵象是否穩定?減少患者移動,以免刺激附著在皮膚的觸鬚釋放更多毒素,也可使用醋、小蘇打、木瓜酵素等幫助減緩症狀,去除刺絲胞活性。
至於坊間傳言用尿液、氨水、檸檬汁、酒精、雙氧水等塗抹傷口、減少疼痛,劉承翰澄清,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甚至可能因此強化刺絲胞,增加毒素傳送,使病徵惡化。
有用的是,可用大量海水沖洗,或用卡片之類的物品將附著在皮膚或泳裝上的觸鬚刮除,重點是千萬不要用清水或酒精清洗,避免刺激毒素釋放,然後要儘快到皮膚科就醫。
成大醫院提醒,颱風來襲的前後1週應避免靠近海邊,以免接觸到大量斷裂的水母觸鬚;在沙灘上看到已死去的水母或脫落觸鬚,不要碰觸,因為水母死後數小時內,觸鬚仍可釋放毒液,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喜歡戲水者,穿著能遮蔽四肢的泳裝,並儘量遠離水母常出沒的海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