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幽門桿菌 四合一療法9成見效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胃病致病主因是「幽門螺旋桿菌」,台北榮總、台大醫院合作研究發現,用含可樂必妥的序列療法與含鉍劑四合一療法,療效可高達90%。
目前臨床醫師第一線治療幽門桿菌仍使用「三合一療法」,以特定抗生素治療7到14天,但有發現幽門桿菌與其他病菌相似、逐漸有抗藥性,殺菌率在多數地區都低於80%。
以前台灣衛生環境不佳,現在60歲到70歲以上民眾約有一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年輕族群也約有兩成遭感染,推測全台感染者超過400萬人。
北榮內科部教授羅景全說,感染者可能終生都無症狀,但研究發現,有4分之1的感染者會出現胃部潰瘍,且未來罹患胃癌的風險甚至是健康人的5倍。
研究團隊將含可樂必妥等抗生素三合一藥物改良為序列性療法,與含鉍劑四合一療法,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第二線的療效做比較。
結果發現,兩種處方的療效相當好,高達90%,兩種療法各有不同優點,例如含可樂必妥序列療法副作用較低、遵從性高,但能完成服藥的患者中,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療效稍微高一些。
擔任這項研究計畫主持人的羅景全說,台灣人罹患胃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都是亞洲前段班,如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一直是很重要的課題。
收治200多名個案 抗藥性也低
羅景全說,新研究的兩種治療得「適合台灣人」,北榮和台大開始合作做本土研究,經過近兩年的追蹤,分別收治200多名個案,確認兩種療法的療效都超過9成、抗藥性也低。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劉志銘說,民眾做健檢時都可以順便檢查是否感染幽門桿菌,若驗出可考慮是否要治療。
為確保殺死幽門桿菌不會影響到腸胃功能、引起代謝性疾病,研究團隊也正進一步研究,盼民眾在遠離胃癌時,也避免其他疾病產生。
羅景全說,他認為這項研究成果可做為我國甚至是全球的治療準則,讓一線治療失敗的患者,仍有第二線再次治療且治癒的機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