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帶孩子語言治療 先評估親子互動
圖‧文/莊梅君
兩歲多的謙謙(化名)被媽媽帶來接受語言治療,媽媽很疑惑:「謙謙都聽得懂,叫他做什麼都會去做,但為什麼他還不會說話?」
其實像謙謙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仔細觀察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會發現多數情況是因為孩子被照顧得「太好了」,如果所有的需求在話說出口前就被滿足了,那麼他何需說話呢?
照顧得太好 孩子不說話
第一次的語言治療通常是評估。由於兩歲的孩子還無法配合正式測驗,孩子也不見得可立刻與陌生的治療師互動,因此主要是藉由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方式。
像家長是屬於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型?還是用i-pad打發型?還是老師說教型?並且會觀察家長是否配合孩子的程度改變說話方式?同時還要觀察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經過完整的語言評估後,謙謙開始每週兩次、每次30分鐘的語言治療的課程,媽媽是必須陪同他一起上課。每次上課時,治療師會示範一項促進語言的技巧,以便謙謙回家後,可以請媽媽回家執行,下次上課時,可一同討論執行困難、或是分享成果。
◎以下是語言治療師常用的技巧:
●觀察:孩子常用「非口語」的方式來表達需求,例如:不同哭聲、臉部表情、手指、手勢等,這時父母需要專心觀察,並且給予正面回應。
●等待:父母可在心中默數1-10,同時用期待的肢體動作或表情來迎接孩子的回應。
●示範:孩子說不出來或說不清楚時,請幫他說完。
●旁白: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孩子正在注意的事情說出來。
●擴展:孩子也許只能用簡單詞彙,例如:寶寶ㄋㄟ ㄋㄟ來描述事情,大人可順勢將之延伸為完整句子,例如:小寶寶在喝ㄋㄟ ㄋㄟ。
●延伸:例如:喝ㄋㄟ ㄋㄟ才會長大。
親子互動課程上了一陣子後,謙謙的溝通意願增加,願意找媽媽「聊天」的次數變得頻繁,不僅如此,謙謙會說的詞彙也變多了。若您的孩子也有相同的情況,請洽附近的醫療院所復健科,經復健科醫師初步檢查後,儘快安排語言治療。
(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語言治療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