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機器人陪復健 中風復元加速
文/陳靖倫、陳正倫
醫師巡房時,阿章(化名)忍不住又問了:「陳醫師,我的手腳怎麼還不會動?除了復健運動外,有沒有方法可以讓我快快恢復?」這是中風病人最常問的問題。因為中風復健在開始幾個月進步最多,之後進步速度較慢,所以病人都希望把握黃金治療期,有最好的恢復效果。
阿章因突如其來的腦中風意外,產生嚴重半側偏癱後遺症。雖然健保可以讓他在黃金治療期接受高強度的住院復健療程,然而半年多來,進步的速度與成效,總趕不上心理的期待。
傳統上,腦中風復健是由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及吞嚥治療、科技輔具等技術所組成。近年來復健科技日新月異,許多新治療日趨成熟,以近年國內外蓬勃發展的「復健機器人」為例,美國心臟協會(AHA)發表的《中風後病人復健指引》指出:「機器人訓練為傳統復健外,前景看好的治療方式,尤其用於行動能力低落的中風後早期。」實際臨床也的確觀察到接受傳統治療結合機器人復健訓練的患者,得到助益。
此外,「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也是實證基礎日漸增加的另一種非侵入性治療選擇。其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針對腦部受損區域,誘發特定區域的皮質電生理活動,對於腦中風後肢體活動不良和失語症等患者,是可選擇的治療之一。
中風後常見的吞嚥障礙,藉由「電刺激吞嚥治療儀」的使用,也成為搭配傳統吞嚥治療的有效利器。其他包含能力回復復健、體感復健、電腦輔助認知訓練等也都是進展中的新治療方式。
阿章此次住院,經醫療團隊評估其個別狀況,首度加入復健機器人訓練與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以加強療效,療程結束後,阿章感受到不少改變,甚至有病友稱讚其行走步態明顯改善。
台灣復健界導入新的治療,提供患者多元選擇,甚至量身設計復健療程,是現代精準醫療趨勢下努力的方向,也提供民眾更高品質的醫療照顧。
(作者分別為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