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檢發現胎兒主動脈弓狹窄 出生4天手術救命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秦小弟在媽媽肚子裡15週大產檢時,被發現主動脈弓狹窄,罹患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生產時,小兒、心臟外科醫師也留守待命,今年1月一出生即給藥保持動脈導管暢通,持續供應血液循環,出生後第4天即進行開胸手術修補主動脈,避免缺氧休克,術後完全矯正、恢復健康。
醫師提醒,及早診斷是存活關鍵,也可避免不必要的人工流產。
精密檢查 及早開刀也免流產
台中榮總兒童部主任、小兒心臟科醫師林明志指出,每千名活產嬰兒中,約有9名嬰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1/4屬於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出生後1年內需要手術或心導管介入治療,如果沒有預先知道,嬰兒出生時可能會發生措手不及的生命危險,而且儘早介入治療,可以減少後遺症。
秦小弟的媽媽在懷孕15週時,接受產科主任陳威志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時發現,胎兒有主動脈弓狹窄,另外也進行羊膜穿刺、基因晶片檢測、胎兒核磁共振等精密檢查都未發現有其他病症,也與醫師討論產後治療效果好,決定留下孩子,今年過年期間生產,由於是預期中的狀況,小兒心臟科及心臟外科也特別為秦小弟在春節期間安排留守人力。
秦小弟出生後在超音波檢查下可見他的主動脈弓嚴重狹窄,管徑只有正常的一半,血液由動脈導管分流,維持正常的血液循環,由於動脈導管會在出生後2、3天自然關閉,一旦閉合,主動脈會呈現低血流,導致急性腎衰竭及缺氧休克。
醫療團隊在秦小弟出生後,就緊急給予前列腺素E1保持動脈導管開放,電腦斷層攝影確認狹窄狀況後,心臟外科醫師王中琦就進行手術,以人工血管修補擴大主動脈弓,術後復元及生長狀況良好。
林明志提醒,主動脈弓狹窄是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很多媽媽擔心會缺氧造成腦性麻痺,但是透過內外科治療,不僅手術成功率高,且可完全矯治、恢復健康,提醒做好產前檢查,透過高層次超音波可預先發現,產前的預知或出生後早期的診斷,可減少併發症。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