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 怕染疫不敢就醫 錯失3小時黃金治療期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台中市一名85歲老婦人是「三高」患者,平時都規律服藥,但上個月某天上午到菜園種菜,起身時覺得右腳麻,到了中午連右手都無法拿起筷子,家人一開始不以為意,還想說疫情期間儘量不要進醫院,直到晚上症狀還是沒改善才趕緊送急診,確診是缺血性腦中風,但因前後拖了超過10小時,錯失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目前老婦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
腳麻、無力拿筷 10小時才送醫
亞大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黃紫英表示,老婦當天早上10點左右到菜園,蹲下起身時右腳痠麻,以為只是蹲太久造成,想說休息一下就好;到了中午吃飯時,連右手都無法拿起筷子,需要家人協助餵食,但家人還是沒警覺,加上正值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想說儘量不要進醫院以免感染。
只能傳統方式救治 防血栓擴大
直到當天晚上8點半左右,老婦症狀還是沒改善,家人才覺得不對勁,趕緊送急診,但因前後已拖了10小時,錯失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無法使用血栓溶血劑、動脈取栓術等方式治療,只能以傳統的中風方式治療、照顧,目前患者雖意識清楚,但右側全癱、言語表達困難,需以輪椅代步、飲食依賴鼻胃管餵食,讓人遺憾。
黃紫英指出,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及「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因血管阻塞,血流無法通過,造成組織缺氧;後者則是腦部血管破裂,血流溢出造成局部組織壓迫及缺氧,兩者都會出現肢體無力、感覺麻木、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中樞神經學症狀。臨床上,約7成腦中風患者都屬於缺血性腦中風。
黃紫英表示,缺血性腦中風患者在中風後3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期,可採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的方法打通血管,增加復元機會;或配合腦血管攝影,於6小時內進行動脈取栓術,在動脈內放置支架進行取栓,以降低腦組織受損的範圍。
黃紫英說,這名患者因到院時間太晚,只能使用抗凝血劑、血小板抑制劑等傳統通血路藥物治療,防止血栓繼續生成擴大及預防二次中風,但已無法溶解血栓與打通血管,腦組織出現缺血性壞死,導致右側全癱。
黃紫英提醒,民眾應謹記辨識中風口訣「臉、手、說話、119」。當自己或親人朋友出現「臉」:臉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斜;「手」:雙手平舉10秒出現單側手臂下垂;「說話」:口齒不清及言語表達障礙;「119」:有上述症狀,立即撥打119送急診,接受評估及可能的積極治療。
即使是防疫期間,若發現家人出現中風症狀也不能輕忽,才能把握搶救中風3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增加復元機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