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連續監控血糖 7旬糖尿婦控糖有道

2025/07/21 17:42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偉輔指高齡糖尿病患者控糖不宜控到低血糖,因低血糖易導致失智、認知退化、意識不清。(記者王俊忠攝)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偉輔指高齡糖尿病患者控糖不宜控到低血糖,因低血糖易導致失智、認知退化、意識不清。(記者王俊忠攝)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75歲婦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逾20年,平時服藥控制血糖,近半年體重減輕、食慾下降,血糖常忽高忽低,且常在午睡後易頭暈、冒冷汗。她到奇美醫院門診發現有「低血糖」現象,合併肌少症、走路慢、易疲倦。為釐清夜間及飯後血糖變化原因,醫師安排她做自費連續血糖監測(CGM)。

營養師並協助婦人調整飲食內容與進食點,同時轉介復健治療加強下肢肌力。經3個月追蹤後,低血糖次數明顯下降,體力與步態有進步,生活品質獲得改善,患者對後續治療更有信心。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偉輔指出,高齡本身是糖尿病重要的風險因子,最新統計到2024年我國糖尿病盛行率達10.68%、有245萬人,其中65歲以上糖尿長者更佔54%多,老年人罹病增速明顯超越年輕族群。

黃偉輔說,傳統觀念強調「糖化血色素(A1C)要壓到6.5%以下」,但這對老年人來說反而可能有害,因為太嚴格的控糖,易導致低血糖,進而引發頭暈、意識混亂甚至跌倒骨折。美國與我國糖尿病學會最新建議,針對認知正常、行動自理的長者,糖化血色素可放寬至7至7.5%;若已出現失智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者,目標甚至可拉高至8%以上,換取更安全的生活品質。

黃偉輔主張,高齡糖尿病患者控糖不宜控到導致低血糖,因低血糖易導致失智、認知退化、意識不清,若因此跌倒骨折,會加重後續照護壓力。建議仍有咀嚼能力的長輩,少喝粥及液體營養素,家屬可在家中備妥壓力鍋,把肉類、蔬菜與米飯放在一起燉煮,供長輩咀嚼食用,能把蛋白質吃下去,可延緩肌少症、促進健康。

黃偉輔也建議若長輩家中經濟許可,可自費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能減少血糖過低風險、提升照護效率。奇美醫院長期推動老年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結合營養師、護理師與藥師團隊,為長輩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歡迎鄉親多利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