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健康網》每天排便才正常? 醫曝「5情形中2項」是便秘

2025/06/29 19:48

醫師指出,不是每天排便才算正常;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指出,不是每天排便才算正常;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黃宜靜/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天天排便才是健康表現?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說明,不是每天排便才屬正常,據羅馬準則指出,若12個月中的任何12週內,在沒有服用瀉藥的情況下,每週出現排便次數少於3次、超過25%的排便為堅硬的糞便、超過25%的排便有排便不完全感、超過25%的排便需要過度用力,甚至是需要用手指輔助才能排便,5症狀中的2項,即診斷為便秘。

吳宗勤在臉書專頁「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分享,根據世界胃腸組織(WGO)定義說明,便秘是1種症狀,而非疾病。不同的患者對症狀有不同的感知,有些患者認為便秘是排便時需要用力(52%),而對另一些患者來說,則意味著糞便堅硬如顆粒狀(44%),或無法隨心所欲地排便(34%),或排便不頻繁(33%)。

臨床上如何定義便秘?吳宗勤指出,不是每天都有排便才屬正常。臨床上認為,當患者在過去12個月中的任何12週內,在沒有服用瀉藥的情況下,報告出現以下至少2項症狀,即可診斷為便秘(羅馬準則):

1.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

2. 超過25%的排便為堅硬的糞便。

3. 超過25%的排便有排便不完全感。

4. 超過25%的排便需要過度用力。

5. 需要用手指輔助才能排便。

醫師建議,充足纖維、飲水量,有助於排便;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醫師建議,充足纖維、飲水量,有助於排便;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日常做到4件事 助正常排便

吳宗勤建議,在不服藥的狀況下,可做好4件事,以便擁有正常排便狀況。不過,若以下的生活形態與飲食型態改變,仍然沒有辦法正常排便時,建議就醫考慮使用藥物,但不推薦購買成藥或酵素,長期下來,可能容易出現腸子變懶惰,到時候要調整回來就不是一次連續處方簽可解決的。

●正常飲食:1天3餐之外也許可以再有1-2次蔬菜或水果當點心,畢竟糞便的成因就是食物殘渣,如果沒有食物,何來糞便。

●適量纖維質:平均攝取25-35克纖維質,並慢慢增加,一下子過多的纖維質容易造成腹脹和脹氣,長期茹素的病人常常又脹又拉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水分攝取足夠:每次飲用300毫升,每日總量約體重公斤數x30的飲水量。如果仍然便秘,增加飲水量至體重公斤數字x40,如60公斤者,每天飲用1800毫升。過多的水分攝取可能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而讓腹脹更嚴重。

●適當運動:最推薦全身性運動,因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加,可讓我們在排便時,利用腹部的力量,形成正壓,使大便排出。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