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失智症早篩可望成真! Tau蛋白沉積識別工具臨床試驗中

2025/06/25 12:23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左)與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右)表示,阿茲海默症與Tau蛋白沉積有關。(記者林惠琴攝)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左)與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右)表示,阿茲海默症與Tau蛋白沉積有關。(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前衛生署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引發關注,醫師指出,目前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為大宗,其中早期阿茲海默症已有新藥能夠延緩惡化,但及早篩檢診斷是關鍵,大腦Tau蛋白沉積可作為識別角色,國內有生醫業者研發可用顯影劑,配合正子攝影(PET),可望讓阿茲海默症早篩早治療成真,現已向台灣食藥署接洽申請藥證等相關事宜。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表示,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調查推估,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達7.99%,而失智症患者近5成為極輕度、輕度,多數屬於阿茲海默症。

食藥署今年已核准「樂意保」、「欣智樂」兩款新藥,可提供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徐榮隆指出,若可及早篩檢診斷用藥,就可望延緩疾病惡化,不像過去只有症狀藥物可用。不過,現行只能使用量表判斷「很有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若有生物標記物促進精確診斷,有助於及時對症用藥。

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副主任張瓊之表示,科學研究已證實,阿茲海默症與大腦類澱粉沉積,以及記憶、認知功能相關的Tau蛋白沉積有關,被認為是涉及雙蛋白的疾病,但類澱粉沉積通常出現在健忘等症狀出現前的20年,Tau蛋白沉積則可能提前於症狀出現前10年發生,相對較有機會成為診斷阿茲海默症的生物標記物。

張瓊之指出,最接近阿茲海默症發病點的變化是Tau蛋白沉積,可搭配正子影像觀察,且新藥「欣智樂」的三期臨床試驗也發現,Tau蛋白越少,治療效果越好,顯示早期篩檢診斷的重要性。

新旭生醫創辦人張明奎說明,目前已研發「Tau蛋白顯影劑APN-1607」,可將腦中Tau蛋白沉積狀況視覺化,協助醫師準確判斷病程與治療時機,在早期發現失智症與處方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中國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外,美國也有第二、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中,且台灣參與其中,現在已向台灣食藥署接洽申請藥證等相關事宜。

張明奎亦指出,目前全台正子攝影數量有限,且大多用於癌症患者,未來也可引進日本開發的輕量型腦部專用PET儀器,搭載行動巴士巡迴檢查,讓國人接受阿茲海默症篩檢,並可結合人工智慧(AI)影像診斷判讀與雲端數據中心,實現早篩早治療的願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