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健康網》長輩失智別怕!醫談失智判斷與預防

2025/06/25 13:58

醫師建議,若能改善部分生活習慣,將可大幅降低失智風險。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建議,若能改善部分生活習慣,將可大幅降低失智風險。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相關新聞請見

林芳郁罹失智》醫:認識的醫師年輕失智 多投入這些科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期前衛生署長罹患失智症的新聞令大眾意外,也是得高齡失智的狀況被熱烈討論。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說明,目前診斷失智的測驗中,有兩道題目對於判斷相當有幫助:詢問今天是幾月幾日,以及簡單的背誦與計算。另外沈政男列出改善失智的14個細節,只要能做到,便能大幅降低失智發生風險。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驚傳罹患失智症,引發大眾對於失智的關注。(資料照)

前衛生署長林芳郁驚傳罹患失智症,引發大眾對於失智的關注。(資料照)

沈政男在臉書說明,他曾被問到:有沒有什麼心理測驗可以敏感地偵測失智的最早期跡象,不用等到明顯退化才診斷?

沈政男說明,現在最常用的失智心理測驗是MMSE,考一些定向感、計算能力、記憶力與操作能力等,滿分三十分,如果有中學以上學歷,二十四分以下就算異常。川普前陣子考的是MoCA,跟MMSE類似。

另一種是CDR,六個生活領域綜合起來評估,1、2、3分別對應於輕中重失智,0.5是疑似失智,0分是正常,通常「長照2.0」的等級評估會用到CDR。

那麼是不是讓老人家考個心理測驗,看分數就能診斷失智?沈政男強調「不是喔!」有沒有失智,是診間的醫師做最後判斷,心理測驗只是參考,因為得分會受到考試當時種種狀態影響,比如老人家根本不想被考試,這時分數就會偏低。

然而,MMSE的兩道題目,對於判斷失智與否相當有幫助!

一是定向感,也就是禮拜幾、幾月幾日、節日、季節與年,尤其是前兩個。如果你擔心長輩失智,就每天問:「媽媽,今天禮拜幾?幾月幾日?」如果好幾次都答不出來,就要帶去門診評估。

二是三種東西測驗。「媽媽,我講三樣東西,你記起來,我等一下再問你,火車、月亮、冰箱(一秒鐘講一個)」。然後馬上請媽媽覆誦,確定有聽進去:「媽媽,你全部講一次!」再來穿插算術題:「一百減七,連續減五次,把每一次的答案都告訴我。」媽媽這時會說,「九三、八六......」講完以後,就回過頭來問媽媽:「剛剛那三樣東西,請你再講一次!」

如果三樣東西,這時都能全部講出來,大致上就不是失智!如果只講一樣、兩樣呢?過一段時間再重複施測,如果還是沒辦法講完整,就帶去門診評估。這一題考的是短期記憶,也就是剛發生的人事物能不能記起來,這是失智的最早期跡象;比如早餐吃過以後,想不起來吃什麼,就是短期記憶出了問題。

此外,沈政男提醒,觀察長者的生活狀況,一些比較需要認知功能的活動,比如吃藥、做家事、購物、打電話、記帳等,有沒有出錯,尤其是吃藥;如果出錯就要帶去門診評估。

針對預防,沈政男表示,這是2024國際失智症協會公布的實證建議,總共有14個危險因子,都不難了解;只要針對這14個事情做改善,就能減低失智風險45%。

●糖尿病。

●低密度膽固醇。

●高血壓。

●抽菸。

●肥胖。

●空氣污染。

●腦傷。

●憂鬱。

●身體活動太少。

●酗酒。

●教育程度低與認知活動少。

●重聽。

●視力障礙。

●社交接觸少。

沈政男解析,如果已經被醫師診斷失智,比如阿茲海默症呢?接下來最要緊是找藥物來治療?目前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效果都很有限,最要緊是兩個字:照顧。以最新說要在台灣開打的高價單株抗體藥物來說,當時美國FDA要發牌照的時候充滿爭議,因為藥效普普,而副作用還不小。

失智的當事人痛苦,照顧者也是備感艱辛。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失智的當事人痛苦,照顧者也是備感艱辛。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失智要怎麼照顧?沈政男提醒兩大原則:說謊與造假。只要能夠讓失智長者開開心心,不管你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好的照顧方法!「要回家?喔,好好好,先去洗澡,洗完再帶你去。」(如果平常不願意洗澡,正好一石二鳥);「要找媽媽?喔,好好好,天色已晚,沒有車班了,先去睡覺,明天再帶你去找媽媽。」

沈政男提醒,失智阿公阿嬤,永遠都是對的;從今以後不再對他們說No。問題是,也不是他們說要回北部或南部老家什麼的,你就傻傻地照做,而是要用聰明方法滿足他們已經扭曲的需求。「要回台北?喔,好好好,你先去吃飽,再帶你去。」

吃飽以後如果還是要回去,就帶出門,轉一圈以後回到原點,然後說「台北到了!」不要說去台北,去高雄、中國、美國,都是同一套作法。當然,你要根據老人家目前的認知功能去說謊與造假,不然不會有效果。

失智不是正常老化,醫學專家都會這麼說,這當然沒錯,問題是,失智跟老化有明顯相關,越老就越容易失智。人不是這樣老,就是那樣老,失智形同一種腦部衰竭,brain failure,就好像心臟衰竭一樣,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退化過程,重點是陪伴罹病者與照顧者,開開心心過每一天,我認為這是失智照顧的最高目標。

只是,非常多的失智者與照顧者,不要說開開心心過每一天,根本就是過著水深火熱、暗無天日的生活!這時候,就要找到一個對於藥物治療(認知藥物、心理行為藥物)、非藥物治療(活動治療、行為治療、家屬諮詢與支持)、長照運用(居家、日間、機構、外籍看護),三者都很熟悉的專業人員與團隊來幫忙你。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