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發炎過勞恐是乾眼元凶 醫教「這練習」助緩解

2025/06/09 21:52

醫師表示,據國外研究,乾眼症的問題未必是眼睛,而是身體發炎、過勞、失衡的結果,建議採取調整飲食、睡眠等方式,有助改善;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醫師表示,據國外研究,乾眼症的問題未必是眼睛,而是身體發炎、過勞、失衡的結果,建議採取調整飲食、睡眠等方式,有助改善;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眼睛又乾又澀,明明點了眼藥水,卻還是沒好轉?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引述國外研究表示,從分子細胞與身體整體健康的角度來看乾眼症,問題未必是眼睛,而是身體正在發炎、過勞、失衡的結果,也是被忽略的慢性求救訊號。除飲食、睡眠有助改善外,日常可做「20-20-20練習」,看螢幕20分鐘後,遠望20呎、停留20秒,給眼睛一點喘息時間。

發炎過勞致淚膜不穩定

張家銘於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指出,據最新研究顯示,乾眼的根本問題,其實是眼表的慢性發炎與神經過度敏感。當我們長時間盯著螢幕、工作壓力大、睡不好,眼睛的淚膜會變得不穩定,角膜表面細胞會像泡在鹽水裡一樣,處於高張環境。這種狀況也會啟動身體的發炎機制,開始破壞原本穩定的淚液與神經系統。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為什麼越用眼越不舒服?因為我們的神經「學會痛」。當眼睛長期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角膜的神經就像被操到極限,變得超級敏感。就算只是微風吹過、光線閃一下,神經都會過度反應,傳出強烈的痛或澀。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乾眼不是乾,而是酸、澀、刺、痛,這是一種累積很久的神經疲憊與發炎記憶。

此外,張家銘說,乾眼症患者通常也會睡不好、腸胃不順、容易緊張、疲累;甚至還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嘴破、過敏體質等問題。因為乾眼呈現的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背後隱藏的是全身性慢性低度發炎,甚至可能合併自律神經失調,以及腸道菌相不平衡。

醫師指出,乾眼症患者容易睡不好、腸胃不順、容易緊張、疲累;甚至還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嘴破、過敏體質等問題;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醫師指出,乾眼症患者容易睡不好、腸胃不順、容易緊張、疲累;甚至還可能有免疫力下降、經常感冒、嘴破、過敏體質等問題;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飲食、睡眠多管齊下助改善

很多人一聽乾眼症,馬上聯想到只能依靠眼藥水緩解。張家銘表示,真正能改善乾眼的,不是人工淚液,而是改變生活節奏。當我們從生活習慣著手,改善睡眠、吃對食物、讓身體降發炎,眼睛的狀況便能明顯好轉,並建議從以下方式著手:

●一天幫眼睛做3次做「20-20-20練習」:看螢幕20分鐘後,遠望20呎、停留20秒,給眼睛一點喘息時間。

●每天溫敷雙眼10分鐘,幫睫狀腺通管路,讓眼睛油脂穩定。

●補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魚、亞麻籽;維生素D、抗氧化物,如:莓果、蔬菜,從飲食中降發炎。

●減少糖份、炸物與加工食品的攝取,讓身體修復更輕鬆。

●睡滿7小時,不讓副交感神經持續缺班。

張家銘提醒,當眼睛不舒服時,請不要再忽略身體的警訊。乾眼,不是單一器官的毛病,而是生活失衡的提醒。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