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18種全穀雜糧一次收! 營養師:控血糖護腸道助減重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們常聽醫師及營養師建議在飲食中攝取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因為這類食物比起精製白米、白麵更有益身體健康,但到底哪些食物屬於全穀類及未精製雜糧呢?營養師林雨薇在臉書專頁及網頁發文分享18種常被誤認為蔬菜的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食物,如玉米、蓮藕、山藥、鷹嘴豆、青豆仁、芋頭等。
林雨薇指出,上述那些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食物對人體好處多,像是富含纖維質,能提升飽足感及穩定血糖;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能支持腸道機能、增加免疫力;熱量比白米低,能幫助減重。
全榖及未精製雜糧VS精製穀物及雜糧
林雨薇說,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屬台灣國民飲食指南6大類食物當中的「全穀雜糧類」,也是全榖雜糧類中最健康食物。全榖(whole grains)從中英文可理解為未經加工精製的穀物;而未精製雜糧涵蓋廣泛,除了全榖,也包含澱粉質高的乾豆、根莖類等。在網路上查到「未精製澱粉」,其實就是「全榖及未精製雜糧」。此外,她也列出了全榖及未精製雜糧與精製穀物及雜糧的差異:
●精製穀物及雜糧:例如白米、白麵包、白麵條、冬粉、精製麵粉製品、燕麥飲等,已去除了胚芽與麩皮,只剩胚乳,不屬於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這類食材因加工過程大量去除纖維與營養素(維生素B群、礦物質等),吃起來雖然口感較為鬆軟,但營養價值也相對降低。
●全榖及未精製雜糧:全榖類包括糙米、黑米、燕麥粒、大燕麥片、藜麥、蕎麥、小米等,或全麥麵包、雜糧饅頭,其中保留了胚芽和外層麩皮,基本上只進行初步加工或加工較少的更接近天然食物的選項;根莖類包含地瓜、南瓜、山藥、芋頭、栗子、蓮藕、牛蒡;澱粉質較高的乾豆類包含紅豆、綠豆、花豆、鷹嘴豆、青豆仁、薏仁、蠶豆、皇帝豆、蓮子,不僅能補充膳食纖維,還能提供植物性蛋白與豐富的營養素。
她指出,飲食中若能保留「穀物原型」能攝取到更多營養素,如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與礦物質(鐵、鋅、鎂、鉀)以及植化素。
非蔬菜的全榖及未精製雜糧
林雨薇指出,除糙米、燕麥等常吃的全穀類之外,她也列出18種超市或市場垂手可購得的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如玉米、蓮藕、山藥、地瓜、南瓜、牛蒡等,拿來取代白米或白麵方便又營養。不過,她也提醒民眾,這些植物性食物經常被誤認為「蔬菜」,在選擇的時候千萬別選錯。
全榖及未精製雜糧4好處
●提升飽足感:未精製雜糧纖維質多、口感紮實,尤其根莖類的體積是米飯的2倍,熱量一樣,但比白米更容易飽。有些民眾也反饋,吃完之後不會一下就感到飢餓。
●平穩血糖:因為保留了麩皮的纖維,進食之後消化吸收比較慢,通常能趨緩血糖上升速度,對於需要控糖或是想避免餐後血糖突然暴衝的人,有幫助。
林雨薇列出每100克精製雜糧與未精製雜糧的GI值差異:白米GI值高;地瓜、玉米GI值中等;薏仁、鷹嘴豆 GI值低。
●鞏固腸道營養:麩皮與胚芽裡頭藏著更多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物質(像多酚化合物),吃了能支持腸道機能,進而調節血脂、提升免疫力。
她舉例,薏仁帶有天然的薏仁酯(Coixenolide),對抗發炎、並且補充礦物質;紅豆、花豆裡頭的花青素,多酚含量高,有助抗氧化、維護心血管;山藥裡的黏多醣,能夠維護腸胃機能、並且免疫力調節。
●減重友善:大部分的全穀及未精製雜糧的熱量相對較低,以同樣100克食材來看,未精製雜糧熱量都比白米低,吃得飽又不擔心熱量超標,有助於減重或維持體態。
5招將全榖及未精製雜糧融入生活
林雨薇示範5個讓未精製全穀雜糧變得更好吃的作法,以及對外食族更方便的主食或配菜變化方法:
1.徹底浸泡再烹煮,助消化:不少人覺得全穀外層麩皮口感堅硬粗糙,因此讓全穀類在餐桌上消失,她提供2個方式將未精製的穀物適切的處理,提升口感:
●連續浸泡24小時(冷藏存放,以避免微生物孳生):讓糙米、藜麥、薏仁、紅豆在烹煮前完整吸收水分,並且去除穀物當中植酸,軟化未精製全榖(如外層麩皮),米飯變好入口,也更好消化,幫助穀物中礦物質吸收。
●40℃溫水浸泡3小時,濾乾糙米水分,冷凍存放1天:溫度及水分,幫助穀物胚芽發芽,催芽米飯更加柔軟且營養。
2.取代部分白米/麵:
●混合煮飯或粥:直接把白米和各種雜糧(像地瓜塊、薏仁、紅豆、黑豆、綠豆)按照 1:1、1:2或1:3的比例放電鍋一起烹煮。舉例來說,1杯白米加1杯薏仁或紅豆,煮好就是健康的五穀雜糧飯。另外,也可做成雜糧粥,把比例調成1:2或1:3,再多加些水煮成粥,口感綿、味道香。
●1餐飯量置換法:以往我們正餐會吃1碗白飯,或許改成50克白米+50克地瓜;或者吃60–80克薏仁+40克糙米的混合飯,減少精製澱粉比例,延緩血糖上升速度,不易生成體脂肪。
3.外食可單獨以雜糧替代主食:
●超商現成蒸烤地瓜或熟玉米:也可居家自煮地瓜、芋頭或南瓜,洗乾淨切成中型,蒸20 分鐘,或放烤箱烤熟。
●夜市糖炒栗子或蒸菱角:在冬天買一包栗子或菱角,洗完之後直接蒸20分鐘,或烤箱烤熟,替代米飯食用。
4.雜糧入湯、沙拉或拌菜:
●蓮藕排骨湯:把蓮藕切片,和排骨、山藥做成湯,用少許薑片去腥味,煮 30 分鐘就很香。想要味道更豐富,可再加幾顆花豆或牛蒡絲一起燉,湯頭更有層次。
●紅豆南瓜粥:紅豆徹底浸泡,南瓜去籽並切小丁,加入1:1的白米、糙米或薏仁一起煮,大概30–40分鐘就可以完成正餐主食。也可加工製成鹹粥,直接放入鹽,搭配青菜或肉片、海鮮也是很好的選擇。
●鷹嘴豆沙拉:先把鷹嘴豆徹底浸泡、煮熟,和玉米粒、毛豆仁混合,淋上橄欖油、芝麻醬、檸檬汁、鹽、黑胡椒,當午餐輕食的澱粉來源很可以。
5.烹調與搭配小撇步:
林雨薇提醒,少油少鹽更健康。煮雜糧粥或湯時,儘量不勾芡,保留食材原始狀態更佳,另外,醬料也別放太多,簡單調味,享用食物原味勝過吃大量調味料。
最後,林雨薇建議,想要將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食物融入生活中,不要太過心急,她提供3個方法,像是慢慢替換、週末煮好1週的分量帶便當、多元飲食等。
●慢慢替換,別一次全換:一開始先把1/3白米飯替換成地瓜塊、芋頭塊、薏仁或紅豆,等身體適應了,再慢慢把比例提高到3/5或整碗都換成雜糧飯。
●週末一次煮好,分裝帶便當:利用週末一次把糙米、藜麥、薏仁,甚至是紅豆、綠豆預先備妥,搭配糙米或燕麥做五穀雜糧飯、粥,分成好幾份,冰在冰箱或冷凍,平日早上熱一下就能吃,省時又健康。
●輪流吃,吃到更多種營養:可依照季節或心情輪流選擇玉米、地瓜、蓮藕、薏仁、紅豆或綠豆,如此,能攝取到更多元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