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健康網》40多歲科技男忘東忘西 醫查竟是焦慮引發「假性失智」

2025/06/03 19:18

醫師提醒鄉,若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語句中斷、腦中空白等,先不要過度緊張,可先諮詢醫師,評估是否為焦慮引起的假性失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醫師提醒鄉,若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語句中斷、腦中空白等,先不要過度緊張,可先諮詢醫師,評估是否為焦慮引起的假性失智;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photoAC)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40多歲的男性科技業主管,近半年來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語句中斷等情況,例如常常忘記剛交代的事項,甚至腦中突然空白,讓他一度懷疑自己罹患早期失智症。經接受神經內科腦部影像檢查後,卻找不到任何腦部異常,最終在身心科確診「焦慮性假性失智」。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兼任醫師尤冠棠指出,患者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因過度焦慮引發情緒系統過度負荷,導致大腦認知功能暫時性受損,出現類失智症狀,其實這就是所謂因為焦慮引發的「假性失智」。

壓力易腦霧、遲鈍 恐陷更焦慮循環

尤冠棠指出,壓力與焦慮雖密切相關,但具有不同性質。壓力是源於外界刺激的客觀反應,如工作負荷或生活變故;而焦慮則包含主觀情緒與生理反應,是大腦在預期威脅時產生的警戒狀態。

在大腦中,「杏仁核」負責啟動情緒反應,「前額葉皮質」負責理性與認知功能,兩者屬於彼此制衡的神經調節系統。焦慮會造成情緒中樞「杏仁核」過度活化,進一步劫持理性中樞「前額葉皮質」,讓人難以集中注意,做出決策,甚至遺忘剛剛才發生的事。

此外,長期壓力會使「海馬迴」(負責情境記憶與學習)神經再生能力下降,導致腦霧、遲鈍,同時抑制與情緒穩定相關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與血清素活性,讓人陷入焦慮,導致記憶退化,產生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長期壓力會導致腦霧、遲鈍,讓人陷入焦慮,導致記憶退化,產生更焦慮的惡性循環。(圖擷取自photoAC)

長期壓力會導致腦霧、遲鈍,讓人陷入焦慮,導致記憶退化,產生更焦慮的惡性循環。(圖擷取自photoAC)

假性失智能逆轉 認知行為治療助大腦重啟

焦慮造成的大腦功能異常與認知障礙,雖與失智症表徵相似,但關鍵在於它是「可逆的假性失智」,尤冠棠進一步說明,其治療核心在於透過藥物與非藥物的介入。研究顯示,特定藥物可以促進海馬迴神經再生,或者增強前額葉與頂葉的認知連結都可有效介入,使情緒與理智得以重新取得平衡,恢復大腦正常的調節能力。

非藥物介入同樣重要。認知行為治療(CBT)可降低杏仁核活性、提升前額葉皮質調控功能;正念訓練也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專注與覺察,減少焦慮失控。此外,規律運動有助於提升 BDNF(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表現,促進神經可塑性與情緒穩定。

尤冠棠強調,焦慮所導致的認知障礙並非不可逆轉。若突然出現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語句中斷、腦中空白等,不要過度緊張,懷疑自己「老化或失智」,應先諮詢醫師,評估是否為焦慮引起的假性失智。透過精準的醫療評估與介入,這些看似失智的狀況其實能在短期內大幅改善,甚至有機會強化大腦功能。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