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健康網》耳鼻喉醫師不藏了! 掏耳方法、工具大公開

2025/04/27 19:11

醫師指出,清理耳朵最好由醫師處理,如果真想自己掏耳朵,切記別選鋒利的金屬掏耳棒、不能與他人共用工具、清洞口1/3就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醫師指出,清理耳朵最好由醫師處理,如果真想自己掏耳朵,切記別選鋒利的金屬掏耳棒、不能與他人共用工具、清洞口1/3就好;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喜歡享受掏耳朵,張益豪在臉書粉專「張益豪醫師/耳鼻喉專科免疫與營養學.嗅覺味覺五官大使白袍人生學院」發影片提醒,清理耳朵最好由醫師處理,如果真想自己掏耳,切記幾個要點,首先要選對工具,金屬掏耳棒較為鋒利,容易受傷,可選木頭材質;其次不能與他人共用工具,以免交叉感染;清洞口1/3就好,再深入容易傷到耳膜。

耳垢能保護耳朵 會自動排出

張益豪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外界髒污的共同混合物,其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的適當的潤濕狀態。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等現象。

他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

此外,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導致傷口會有組織液體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而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創造出讓真菌容易滋生的環境。

醫師提醒,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導致傷口會有組織液體滲出,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而造成惡性循環;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醫師提醒,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導致傷口會有組織液體滲出,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而造成惡性循環;圖為情境照。(圖取自photoAC)

8種人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清潔

張益豪建議「8種人」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清潔,其中第5個很常見!

1.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

2.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

3.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

4.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濕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

5.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

6.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

7.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

8.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

至於市面流行的內視鏡掏耳棒,能邊看邊清效果如何?張益豪表示,就像電腦主機板拆開,雖然看得清楚不代表就會修主機板喔!另外,需要多久挖一次?他說,3個月、半年挖一次,甚至有人一年或兩年,只要覺得悶悶塞塞癢癢,建議給耳鼻喉醫師檢查一下,如果評估真的很多就會進行清理,之後3個月或半年追蹤一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