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年輕化元凶?研究指向童年腸道毒素暴露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接觸由特定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colibactin」,可能是全球50歲以下大腸癌病例上升的原因之一。這項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為年輕族群罹患大腸癌比例激增的現象,提供了新視角。
近年來,全球多地觀察到50歲以下年輕成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攀升,其中英國、紐西蘭、波多黎各和智利增幅最為明顯。醫界過去認為,肥胖率上升、不健康飲食與缺乏運動是主要推手。然而,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亞歷山卓夫教授(Prof. Ludmil Alexandrov)領導的國際團隊,發現腸道細菌大腸桿菌的某些有害菌株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衛報》報導,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北美、南美、亞洲與歐洲11國共981例大腸癌腫瘤的DNA,其中132例為早發性病例。結果顯示,由colibactin引發的基因突變,在40歲以下患者的腫瘤中出現頻率是70歲以上患者的三倍多。此突變模式在早發性大腸癌高發國家尤為常見。研究推測,這與兒童10歲前暴露於colibactin有關,這種毒素會破壞結腸細胞DNA,長期累積可能提升50歲前罹病風險。
亞歷山卓夫教授表示:「我們認為,這可能源於童年時期的感染,隨後增加未來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全球數據顯示,至少27國50歲以下成人罹患大腸癌的發病率持續上升,過去20年間幾乎每10年翻倍。若趨勢不變,至2030年,大腸癌恐成為該年齡層癌症死因之首。
研究尚未證實colibactin直接導致早發性大腸癌。若確與有害大腸桿菌有關,則引發更多問題:這些菌株如何演化?兒童如何暴露其中?能否以益生菌取代之?據估計,美英約30%至40%的兒童腸道內攜帶產生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科學家推測,這些菌株透過分泌毒素在腸道內取得競爭優勢,形成「微生物化學戰」。
英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超過半數大腸癌可預防,其中25%與纖維攝取不足有關,13%與加工肉品相關,11%由肥胖引起,6%源於酒精,5%歸因於缺乏活動。其「癌症大挑戰」計畫主任史考特博士(Dr. David Scott)表示:「許多早發性大腸癌患者似乎在童年接觸過colibactin。暴露來源不明,但飲食等因素可能在腸道菌群發育階段產生影響。」他強調,此研究為早發性癌症增添線索,但仍需更多證據確認colibactin與罹癌風險的直接關聯。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