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低血壓先別擔心 醫:急降+不適才是警訊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不利心血管健康,那麼低血壓是否要治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指出,身體若沒有任何不適,血壓低並不是一件壞事,甚至日本人瑞級的長壽老人的血壓常是偏低的,但如果血壓的變化幅度超過20 mmHg以上,以及出現頭暈、噁心、四肢較無力等症狀,就要留心。
血壓低且無症狀 醫:心血管負擔輕
施奕仲指出,在醫學上,當收縮壓(上壓)低於90 mmHg,或舒張壓(下壓)低於60 mmHg,稱為「低血壓」。高血壓的標準明確訂有上限,但正常血壓卻沒有訂下限,這其實就說明了一個關鍵,那就是身體若沒有任何不適,血壓低並不是一件壞事。
兒童血壓普遍較低,例如85/55 mmHg。這是因為兒童血管彈性較佳、周邊阻力低,血壓數值自然較低。隨著年齡增長,血壓會逐漸升高,這是自然生理現象。如果成年後,血壓仍維持在90/60 mmHg左右,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這代表心血管負擔很輕,甚至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日本長壽老人血壓偏低 意味血管彈性佳
施奕仲指出,許多人一聽到「低血壓」就開始擔心,覺得自己是不是需要補充營養或立即治療。日本曾有個調查顯示,許多人瑞級的長壽老人,血壓常是偏低的,收縮壓落在100 mmHg上下,這並不是疾病,反而是因為他們的心血管系統仍然如青少年一般,血管彈性佳、周邊阻力低,整體循環負擔較小,才使得身體更耐用。所以天生血壓低,不一定是有問題,在臨床上,醫師更在意的是有沒有伴隨低血壓症狀。
血壓變化幅度逾20 頭暈噁心、四肢無力要小心
施奕仲提醒,低血壓不是真的沒有風險,關鍵不在於數值,而在於「變化的幅度」。若平時休息時血壓穩定在140/90 mmHg,但某天突然降到120/80 mmHg以下,身體就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四肢較無力等症狀,這時候即便血壓還在「正常範圍」,其實也是低血壓的一種——相對性的變化是造成低血壓症狀重要的因子,因為身體無法適應如此急速的變化。
這就像一輛平時習慣高速行駛的汽車,突然要降速行駛而緊急剎車,若調整不當,就容易出狀況。人體的血壓也是如此,如果收縮壓突然下降的幅度超過20 mmHg以上,身體若來不及適應,就可能會導致不適。
突然站起來會頭暈 恐是「姿勢型低血壓」
他也提醒,從床上或椅子上突然站起來時,眼前一黑,甚至有點暈眩。這種現象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改變姿勢時,血壓調節不及,導致大腦血液灌流短暫不足。這種情況多發生於血管彈性變差的人(如年長者、長期缺乏運動者),或是因為脫水或營養不足,導致血容量下降的人。
放慢動作+規律運動 防姿勢性低血壓
要避免姿勢性低血壓的發生,醫師建議動作慢一點,讓血管有時間調整,同時可以透過規律運動來維持血管彈性。並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就能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天生低血壓 飲食+運動+長期監測不可少
施奕仲提醒,若是天生血壓低的人,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培養運動習慣,讓心臟有更好的適應能力;也應該關注飲食,可以根據健康檢查的報告去適量攝取有助於血液循環的營養素,避免因缺乏特定營養而導致血壓進一步下降。
若是血壓突然驟降所導致的低血壓情形,或是出現持續的頭暈、無力、甚至昏厥,那麼就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的健康問題。建議搭配合適的健康檢查來更深入了解自身狀況。例如,動脈硬化儀檢查能幫助評估血管彈性,了解是否有姿勢性低血壓的風險;心臟超音波檢查可以確認是否有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因其所造的高脈壓現象也會引起血管硬化問題。
透過長期血壓監測,建立自己的「基準血壓」,也能幫助及早察覺異常變化,避免誤判與延誤處理。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