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打針止血!專家病友齊呼:別讓罕病女病友孤軍奮戰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對李小姐來說,經期從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一場每月例行的硬仗。她是台灣罕見的類血友病患者,從嬰兒期打疫苗傷口難癒、小學二年級才確診,青春期初經時曾因出血不止住院1個月,靠自費凝血因子才控制病情,成年後也曾因排卵引發黃體破裂、消化道出血,甚至關節出血痛到無法走路,如今雖能透過居家注射穩定控制,但生活仍被經期綁住。
類血友病與典型血友病不同,不只發生在男性,且更容易在女性身上被忽略。台灣血友病之父、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沈銘鏡指出,女性一生會經歷月經、排卵、懷孕與生產,每一階段都潛藏出血風險;對病友來說,嚴重時更可能威脅生命。
台灣血栓暨暨止血學會與病友團體今(19日)舉辦記者會,響應2025年世界血友病日,今年主題為「Women & Girls Bleed too」(婦女與女孩也會出血),希望喚起社會對女性罕見出血疾病的關注。
學會理事長邱世欣說明,A型、B型血友病、類血友病、第十三凝血因子缺乏等,都與先天性凝血異常或自體免疫反應有關。即使出生時看似健康,也可能在青春期或懷孕時發病,不少女性患者因月經異常、反覆瘀青、傷口難癒而求診,卻常被誤認為荷爾蒙失調、貧血,錯失及早診斷的機會。
李小姐就是其中之一。她回憶,國中時藥物尚未納入健保,治療費用動輒數十萬元,全靠父母默默承擔,成年後才知道這段心酸,所幸現在已有健保給付,並能在家自我注射,出血風險大幅降低。她也鼓勵病友,會有疼痛與不安,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放棄生活。
除了李小姐,也有媽媽為患有第十三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女兒奔走多年,終於讓新藥在2018年納入健保;還有重度女性血友病患者即使面對罕病與育兒的雙重挑戰,仍堅定地選擇婚育,證明病不應限制人生。
血友病協會理事長李錦龍補充,許多女性是無症狀帶因者,甚至是基因突變所致,若能及早檢測,在規劃生育時就能做好準備,例如透過人工生殖篩選避免遺傳,迎接健康下一代。
邱世欣也提醒,若女性月經超過7天,或2小時就需更換衛生棉,應儘早就醫,必要時可轉診血友病中心或大型醫學中心,接受凝血功能與基因檢測,他呼籲,應提升醫護端對女性出血症狀的辨識力,並推動婦產科與血液科共同診療指引,同時強化社會支持體系,讓這些默默承受的病友,不再孤單。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