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痠、痛大不同!我國首創痠覺領域 開啟治療新時代:更對症下藥

2025/04/16 12:41

我們經常說腳痠、腰痠,實際上在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我們經常說腳痠、腰痠,實際上在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過往西方醫學將所有體感不舒服皆叫「痛」,但漢藏語系則有「痠」的概念。透過國科會補助與中研院深耕計畫支持,我國與西方跨國團隊聯手,顛覆50年醫界概念,證實痠與痛是不同神經,並用台語的痠(sng)首創Sngception痠覺名詞,並重新建構痠覺醫學領域,有助未來止痠藥開發,來避免止痛藥無效使用,開啟神經醫學精準治療新時代。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表示,西方醫學過去50年把所有體感不舒服都叫做痛(pain),但在中文、漢藏語系,很清楚痠、痛是兩個不同概念;2015年北醫神經外科醫師林建和提出並做出全球首次痠覺評估,2016年中研院分生所教授孫以瀚等推出台灣腦科技發展與國際躍升計畫,真正將一群科學家與臨床醫師集結,眾人將醫界臨床常見的痠與痛問題,拿來正式處理。

陳志成說,如透過纖維肌痛症病人的研究,以及另一名因車禍而右半肢癱瘓的病人,證實痠是獨立於痛的症狀,也透過化學藥劑刺激模擬,北醫附醫首次執行痠感人體試驗,在肌肉注射痠性鹽水誘發痠感而非痛感,發現人體神經主要偵測的組織酸化受體分子ASICs,也用新技術誘發慢性痠痛,更進一步發現止痠機制「物質P」的作用。

陳志成說,目前研究「本體感覺神經」(監控肌肉長度、壓力等變化),是痠覺神經其中之一,但並不會產生慢性疼痛,他進一步解釋,如人體長期姿勢不良,本體感覺神經被誘發產生麩氨酸傳遞訊息,又再進一步因麩氨酸而觸發痠覺,形成循環,造成慢性痠痛。

至於肌肉按摩產生的痠感,陳志成說,也是組織在受傷前先感受到痠覺,後續疼痛產生則代表組織受傷,也證實痠、痛是兩種不同概念。目前台灣痠覺神經的研究在今年1月躍上國際期刊《科學前緣》。

而北醫、萬芳、雙和等醫院已導入痠覺量表,藉由確認痠、痛的不同,有助臨床精準診斷、對症下藥;陳志成說,全球止痛藥市場每年850億美元,估一半到4分之1是止痠藥的市場,需對症下藥才能有效解決痠痛問題,目前仍在基礎研究階段,團隊近期正在制定痠覺詞彙,重構痠覺醫學與痛覺醫學,可望開啟神經治療新時代,台灣也將在此領域領先全球。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介紹「痠覺」神經誘發的機制。(記者吳柏軒攝)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志成介紹「痠覺」神經誘發的機制。(記者吳柏軒攝)

國科會與中研院攜手支持學者首創「痠覺」研究,促成台灣與美國、英國、德國等跨國科研,成果發表登上國際期刊,可望開啟神經醫學新時代,讓未來痠痛治療能真正對症下藥。(記者吳柏軒攝)

國科會與中研院攜手支持學者首創「痠覺」研究,促成台灣與美國、英國、德國等跨國科研,成果發表登上國際期刊,可望開啟神經醫學新時代,讓未來痠痛治療能真正對症下藥。(記者吳柏軒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