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越怕失眠越睡不著 醫授3招擺脫「睡眠焦慮症」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30多歲工程師原本個性就容易焦慮緊張,最近更因工作壓力大,睡前還常想著工作,因而出現失眠症狀。於是他嘗試服用安眠藥,卻發現藥效時好時壞,漸漸地,他每天晚上都擔心自己是否睡得著。即時躺在床上也會一直起來看鬧鐘,即使增加安眠藥仍無法穩定入睡,直到就醫後才知道自己非單純失眠,而是罹患「睡眠焦慮症」。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醫師周伯翰指出,近期因「睡眠焦慮症」求診的人數明顯增加,許多患者因害怕失眠,反而讓自己的焦慮情緒持續加劇,形成惡性循環。以這名工程師為例,在使用血清素藥物合併睡眠認知行為治療,約莫1個月左右,患者的睡眠症狀就會明顯改善。
醫揭睡眠焦慮症 不是失眠而是「怕失眠」
周伯翰指出,睡眠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往往屬於急性子、要求完美、容易緊張的個性。通常患者在累積幾次失眠經驗後,會開始對「睡不著」產生恐懼,導致每晚躺上床時,就會不自覺擔心「今天會不會又睡不著?」,這種焦慮情緒讓身體進入高度警戒,使得入睡更加困難,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睡眠焦慮症常見5特徵 「急性子」上榜
●個性急性子、容易緊張焦慮。
●過度執著於失眠:一到晚上就開始擔心睡不著覺,睡前會更緊張。
●每次睡前都會回想起過去失眠的經驗而擔心害怕。
●躺在床上會不斷看時鐘確認自己躺床時間。
●服用安眠藥物,效果卻不穩定,助眠效果時好時壞。
睡眠焦慮症屬於焦慮症 越吃安眠藥越沒效
許多患者會選擇服用安眠藥來解決失眠問題,但周伯翰提醒,如果是因「睡眠焦慮症」導致的睡眠障礙,單靠安眠藥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焦慮加劇,導致劑量越吃越高。
藥物+心理+調整生活方式 3種方法可處理
周伯翰指出,治療可從藥物、心理及調整生活方式著手。
●藥物治療:通常會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藥物,緩解患者白天的恐慌與焦慮,降低入睡時的緊張感。另外要注意有些抗憂鬱藥物會影響睡眠,建議盡量白天服用,避免越吃越失眠。
●心理治療:睡眠認知行為治療(iCBT)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與衛教,改善患者對於失眠的災難化思考,打破「失眠恐懼→更焦慮→更失眠」的惡性循環。
●生活方式調整:睡前4小時不劇烈運動、減少喝咖啡因飲料、午睡不要睡太久、躺在床上不要划手機、黃昏後盡量不要睡覺、睡前兩小時不要抽菸、睡前也減少大量進食等。
周伯翰提醒,睡眠焦慮症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問題,但卻可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期因擔心睡不著而焦慮不已,甚至影響到日常工作與情緒,建議尋求專業身心科醫師評估,透過藥物、心理治療與生活習慣調整,找回穩定的睡眠品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