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癌後不孕男移植自體「造精幹細胞」拚生機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全球首例利用患者自體「造精幹細胞」進行移植手術近日完成,為1名因癌症化療導致不孕的年輕男子帶來重拾生育能力的希望。這項仍在實驗階段的技術若能證實安全有效,可能為男性不孕症治療帶來革命性突破。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引述發表於預印本平台medRxiv的研究指出,這名20多歲的男性患者,在童年時期因治療骨癌接受化學治療,導致成年後罹患「無精症」(Azoospermia),即精液中完全沒有精子,無法自然生育。在美國,無精症影響約64.5萬名20至50歲的男性。
此次突破性的臨床試驗中,醫師將該男子在兒童時期接受化療前,預先採集並冷凍保存的自體「造精幹細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 SSC),透過超音波導引的細針,重新植回其睪丸內負責運輸精子的細微管道「睪丸網」(rete testis)。造精幹細胞是男性出生時睪丸中存在的原始細胞,在青春期時會發育成熟為精子。理論上,這些移植回去的幹細胞若能成功存活並發育,便能重新啟動精子生成,如同給予患者「第二次青春期」。
這項技術過去僅在動物實驗中獲得成功,使雄性小鼠及猴子得以繁衍後代。在此次人體試驗中,雖然目前尚未在該男子的精液中檢測到精子,但術後超音波檢查確認其荷爾蒙水平正常,且移植過程並未損傷睪丸組織。研究團隊將持續每半年檢測一次其精液樣本,觀察是否出現精子。
未參與此研究的西達斯西奈醫學中心泌尿科助理教授胡曼(Dr. Justin Houman)表示,這項技術「如果經過改良並證明安全,可能成為恢復男性生育能力的革命性方法」。他補充,這對許多在青春期前接受化療而導致無精症的癌症倖存者,以及因遺傳或後天因素導致睪丸衰竭的男性尤其具有潛在益處。
然而,研究人員與專家也強調,這項技術仍面臨挑戰與風險。首先,由於當初為避免損傷兒童睪丸組織,採集的幹細胞數量可能有限,因此即使移植成功,產生的精子數量也可能不足以自然受孕。屆時或可透過手術取精,結合「試管嬰兒」(IVF)技術輔助生育。
然而,此技術風險不容忽視:尤其對癌症患者,移植的幹細胞可能潛藏癌變,恐在日後引發新腫瘤;此外,即使使用自體細胞,理論上也可能觸發體內不良的發炎反應。胡曼強調,必須「謹慎推進並嚴格監督」,承認這項前景看好的科學仍處於「非常早期階段」。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