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抽血揪出阿茲海默症 早期診斷準確率逾9成

2025/04/17 05:30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鄭先生(中)昨天感謝北榮醫師為他治病,並出席記者會,聽取傅中玲醫師(右2)說明最新診斷方法。(記者黃宜靜攝)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鄭先生(中)昨天感謝北榮醫師為他治病,並出席記者會,聽取傅中玲醫師(右2)說明最新診斷方法。(記者黃宜靜攝)

記者黃宜靜/台北報導

阿茲海默症診斷新突破!台北榮總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只需透過簡單抽血,就能篩檢出阿茲海默症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準確率高達93%,有望取代侵入性高且費用昂貴的正子斷層掃描(PET)檢查,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期刊《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

北榮研究 有望取代費用昂貴PET檢查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傅中玲表示,阿茲海默症是由於蛋白質在腦部沉積而造成腦神經細胞死亡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罹病原因與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Aβ)異常積累有關。過去在診斷上,主要以PET掃描為主,雖為目前黃金準則,但屬侵入性且昂貴,限制了普及性。

傅中玲表示,此次研究與韓國漢陽大學合作,研究對象主要有270名亞洲受試者,包括健康者、輕度認知障礙與失智患者,將其進行血液檢查與腦部正子斷層掃描比對,檢視準確度。

研究團隊發現,血液中的磷酸化tau蛋白(p-tau)與大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具有高度相關性,尤其血漿p-tau217在預測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準確度上,更勝於以往使用的p-tau181。透過血漿p-tau模型,成功將受試者分為低、中、高風險3組,其中高風險組的陽性預測值達到93%,意味著該檢測能有效辨識出真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期望未來能應用於臨床,有助於失智症防治。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多款針對類澱粉蛋白的抗體藥物,能透過靜脈注射清除大腦中的類澱粉斑塊,延緩疾病進程。因此,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