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糖尿病併發症多 中藥針灸、搭配飲控運動防作祟

2025/04/07 13:59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江驊修指,透過中藥調理能改善體內火熱、恢復氣陰平衡,以穩定血糖值與預防併發症。(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江驊修指,透過中藥調理能改善體內火熱、恢復氣陰平衡,以穩定血糖值與預防併發症。(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隨著現代飲食文化演變,國人肥胖問題日益嚴重,糖尿病人口隨之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友,其中9成以上為第二型糖尿病。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提醒,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腦部、心臟、腎臟、眼睛與足部等多處產生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產生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過高所致。西醫治療主要以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為主;而在中醫觀點中,糖尿病屬於「消渴」範疇,《素問.奇病論》即記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說明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江驊修指出,中醫認為糖尿病多因長期飲食失調、情志不暢或勞倦過度,導致體內火熱偏盛、灼傷氣陰,進而出現消渴症狀。臨床上可依其症狀分為「上消」(肺熱,口渴多飲)、「中消」(胃熱,易餓多食)與「下消」(腎虛,多尿)3類。透過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有助改善體內火熱、恢復氣陰平衡,達到穩定血糖與預防併發症的目的。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江驊修表示,按壓穴位3至5分鐘,每日2至3次,能促進循環、調節代謝。(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江驊修表示,按壓穴位3至5分鐘,每日2至3次,能促進循環、調節代謝。(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常見治療糖尿病的中藥包括黃耆、山藥、枸杞、薏仁、麥門冬、黃精等;針灸方面常選用公孫、然谷、太谿、三陰交、足三里、魚際等穴位。江驊修建議民眾,平時可在家中每日按壓上述穴位3至5分鐘,每日2至3次,有助促進循環、調節代謝。

江驊修提醒,避免久坐與長時間不動,活動量不足會使代謝速率降低、葡萄糖代謝減緩,產生胰島素阻抗。飲食建議遵循「先菜後肉再飯」的順序,細嚼慢嚥,定時定量用餐,減少糖果、蛋糕、油炸物等高糖高脂食物攝取,宜選擇天然、新鮮、少加工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可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芭樂與蓮霧等。

此外,運動也是穩定血糖的關鍵,可選擇游泳、太極拳、慢跑、騎腳踏車與散步等溫和運動,有助促進氣血循環、提高新陳代謝、降低胰島素阻抗。而戒菸與限酒同樣是防治糖尿病不可忽視的一環,能減少體內燥熱與熱量堆積。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