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孩子生病掌握送醫時機 4症狀不能拖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春季天氣乍暖還寒,小朋友抗力較差,一不小心就染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對此,藥害救濟基金會在臉書分享兒童就醫用藥5招,幫助家長正確照護。並提醒當小朋友出現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等症狀要快送醫。
第1招:18歲以下要看小兒科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由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至18歲以上才會達穩定狀態,18歲以下的疾病形態有異於成人,所以世界各國和我國都明訂18歲以下屬於兒科範疇。
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說明,兒童疾病的診斷和大人不同,例如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又例如嘔吐,不只有腸胃炎才會,可能是幽門狹窄,也可能是小兒腸套疊。各種兒童疾病症狀由小兒科來診斷,會更完全與仔細。
第2招:觀察症狀 掌握就醫時機
另外,許多家長對於就醫時機感到困擾,哪些症狀須即刻就醫?周祖佑指出,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孩子身體裡水份占比較大人高,脫水症狀不可輕忽,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千萬不要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第3招:白開水餵藥最好 避開交互作用
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的抗拒,但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以免影響藥的效果。例如抗生素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正確的服藥方法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如果爸媽真的無計可施,而又確認此藥物與牛奶不會發生交互作用時,可先用少量的牛奶加藥後餵服,避免孩子沒喝完整罐牛奶,而無法服用完整劑量。
第4招:用藥遵照醫囑 留意不良反應
周祖佑表示,並非所有藥物都有兒童專用藥劑,主要是因為藥品上市須經過臨床試驗,但基於倫理,不會以兒童來試驗,所以難以單獨評估兒童用藥的風險和效益,臨床上仍常使用成人藥品來調劑。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只要在醫藥人員正確而謹慎地調劑下的兒童用藥,並確實追蹤不良反應,仍符合用藥安全的要求。因此建議家長應在醫師處方下或醫藥專業人員指示下,給孩子服用藥物。
第5招:病程說清楚 療程問明白
小病人對自己哪裡不舒服,往往無法明確表達,周祖佑建議,孩子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如果有困難,家長也應向主要照顧者問明孩子不舒服的症狀、頻率,及已做的處置,向醫生冷靜陳述,也可以帶兒童健康手冊、甚至嘔吐排泄物給醫生辨識診斷。
此外,家長應在短暫的看診時間掌握治療照護資訊,可詢問醫師,孩子罹患何種疾病、治療規劃、治療時間、病程可能的變化、用藥注意事項及副作用等問題,以使孩子得到適當的治療照護,能儘速康復。周祖佑建議,一般診所多開立3天份的藥,可以讓孩子服完,除非醫師另有叮囑,最好不要自行停藥。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