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復能人力吃緊 職能治療所助攻打造10分鐘照顧圈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長照3.0政策喊出「10分鐘照顧圈」,希望讓長者就近獲得專業照護,但許多長照機構受限於財務與人力配置,對復能服務「有心無力」。為突破困境,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建議,可透過職能治療所支援進駐模式,補強第一線照護量能。
齡活長照中心執行長彭紹宇表示,中心透過與鄰近的職能治療所、語言治療所合作,定期邀請治療師進駐。中心內1名長期吞嚥困難、情緒不穩的失智奶奶,在語言治療師協助下,吞嚥技巧明顯改善,嗆咳風險降低,職能治療師則指導照服員安撫情緒,有效減少照護衝突。
另一家住宿型長照機構也有成功案例。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主任高琪鈞分享,1名失智長者陳爺爺因夜間遊走、步態不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職能治療師介入後,調整日間作息,搭配懷舊治療與動機促進,再結合物理治療進行步行與下肢強化訓練,陳爺爺的行動力和情緒行為均明顯改善。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監事蔡宜蓉指出,目前全台已有167家職能治療所,對多數長照機構而言,若能與職能治療所建立支援合作,將能補齊專業復能人力,提升服務量能,同時大幅降低自行聘僱專業人員的財務壓力。
蔡宜蓉表示,政府預計明年起進一步推動醫療與照顧整合,讓出院長者能無縫銜接至長照機構,她強調,未來應更積極結合社區職能治療資源,真正落實10分鐘照顧圈,讓更多長者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復能、提升生活品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