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葉欣眉健檢揪「神經內分泌瘤」 醫:通常無症狀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葉欣眉曾與胡瓜主持《百變智多星》以及不少節目,是胡瓜的子弟兵之一。然她在今(4)日於FB表示自己體內有「神經內分泌瘤」。胃腸肝膽科專科醫師吳宗勤說明,神經內分泌瘤發生時通常無症狀,只要正確切除後定期追蹤即可;且切除後預後相當好。然因為容易與瘜肉混淆,若用息肉切除術經常切不完整,需再行補救,因此須小心診斷。
據報導,葉欣眉日前做健檢發現直腸裡有一顆0.8公分黏膜下腫瘤,醫師看內視鏡照片說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瘤,是所謂的「類癌」,葉欣眉說明,因為腫瘤在黏膜下,平常沒有感覺也不會痛,慶幸有定期健檢,照出來已經0.8公分。
吳宗勤在臉書專頁「腹內的日常 吳宗勤醫師」發文說明,常見的直腸黏膜下腫瘤是直腸的神經內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s),是一個發生率0.17%的腫瘤,佔了全部神經內分泌瘤的12-27%,總體腸胃道神經內分泌瘤的20%。雖然不是一個常見的腫瘤,但近年來發生的比例越來越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內視鏡的進步。
大於兩公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容易轉移、細胞分化速度越快也是越容易出現轉移。絕大多數的直腸神經內分泌瘤被發現時都小於一公分,最常發現在直腸的中段,也就是肛門進去約4到8公分的位置,只要利用正確的切除方式,內視鏡切除後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
吳宗勤表示,神經內分泌瘤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其餘常見的症狀有腹瀉、腹痛、體重下降、腸胃道出血;有轉移出現的病人,可能會因此嚴重貧血、肝臟腫大、腹部可觸碰到腫瘤。
吳宗勤補充,神經內分泌瘤的表面通常呈現平滑、圓形、黃色內容物感、可被輕微推動、些微黏膜增厚感覺。因為常常和一般瘜肉混淆,所以常常被誤認為瘜肉切除,才發現切起來的是神經內分泌瘤。使用一般的瘜肉切除術切除時常常會切不完整,需要額外的外科手術補救。
某些研究指出,因為在直腸的黏膜下腫瘤也可能是脂肪瘤、肌瘤,所以在內視鏡切除前會考慮做切片。但這並不是一個建議的做法,因為直腸的黏膜下腫瘤尤其是神經內分泌瘤,常常是非常小顆,切片時的組織常常會拿不夠,造成誤判;甚至在切片後造成黏膜受損疤痕組織增生,後續產生沾黏,之後要施行內視鏡粘膜下剝離術、結紮式黏膜切除術會變得困難。
切除後的預後好嗎?吳宗勤表示,絕大多數的病人五年存活率高達88%,在TMN狀態下越低階則越好,在grade下越低階則越好。
如果真的沒有完整切除怎麼辦?吳宗勤表示,絕大多數一公分以下未完全切除,則可以考慮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若找得到,可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如果病灶超過一公分但未完整切除,就建議請外科醫師,經直腸的切除或者是腹腔鏡切除。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