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腳踝受傷神器!認識4種醫用足踝護具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腳踝扭傷或受傷時,常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此時,應該如何處理?是否要使用足踝護具?在挑選與使用上又有哪些注意事項?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請到台灣復健醫學會醫師林宗慶來為民眾解惑。
林宗慶說明,腳踝扭傷十分常見,通常建議先觀察、冰敷、抬高、固定及休息,若狀況沒有改善,則應就醫釐清有無嚴重傷害。通常醫師會先觀察外觀,並透過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軟組織超音波、X光等,確認是否有韌帶、肌腱受傷,或是合併骨折或骨裂等狀況。此外,醫師也會依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建議不同種類的醫用足踝護具,進行固定與保護,避免二次傷害。
4大類足踝護具
關於市售的醫用足踝護具,林宗慶指出,依據不同受傷程度所需保護固定的需求,大致可分為4大類:
●簡易型彈性護踝:適合較輕微的扭傷,此類護具有彈性的 包覆功能,容易穿脫,適合長時間穿 戴,休息及睡覺時可取下。
●加強型護踝:適合中度扭傷,具有較強的支撐及包覆功能,部分附有纏繞帶,可提供局部加壓效果。
●充氣式足踝夾板:適合中、重度的扭傷,夾板內層有氣囊,針對患處可提供較佳的貼合支撐效果,建議使用1-2小時脫下休息,避免造成血液循環不良。
●氣動式護踝:適用於較嚴重或複雜性的腳踝扭傷、韌帶撕裂傷合併骨裂、穩定性足踝骨折或是足部蹠骨與阿基里斯腱受傷的患者。
此類護具可提供完整的包覆固定、支撐與充氣功能,猶如打石膏的效果,但此類護具可依需求調整充氣程度,長時間使用可能會影響血液循環,建議每1-2小時取下休息。
足踝護具挑選秘訣與注意事項
決定好足踝護具後,接下來,就要注意尺寸與材質!林宗慶表示,民眾可選擇比平常所穿鞋子大一點的尺寸,因為受傷初期可能有局部腫脹,稍大護具會較為適合。此外,建議選擇透氣材質、有伸縮性且不會造成皮膚過敏與刺激的品項。穿戴時,首先應採坐姿穿著護具,以防重心不穩;穿上後要檢查是否有皺褶、不平整,預防磨腳、皮膚破損的情況發生;若有腳麻、流汗情況,應取下休息、擦乾後再穿上。
一般足踝護具建議赤足穿上,但若有過敏現象可穿薄且透氣的棉襪後再穿護具,穿戴時間主要在活動時穿上,休息或睡覺可脫下並抬高足踝休息。
食藥署也提醒,民眾在選購足踝護具時,要記得「一認、二看、三會用」口訣,即一要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二要看清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三是使用時會詳閱說明書。如此才能幫助您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0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