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PAC使用率僅9% 職能治療師盼接軌長照3.0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左大腿骨折的林奶奶,洗澡、如廁都需要他人協助,出院後讓家人對她是否能順利返家生活感到憂心,在職能治療師到宅指導下,她不僅學會使用輔具,更逐步恢復生活節奏,如今已能自理日常,安心回到熟悉的家中生活。
健保署推動的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ost-Acute Care,簡稱PAC),提供住院、居家與日間照護三種模式,針對腦中風、脆弱性骨折、燒燙傷等患者,當病情穩定後,可由原治療團隊無縫轉銜至居家,繼續提供高強度的復健訓練。
「居家照護最貼近真實生活,但知道的人太少。」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指出,根據健保署統計,2024年PAC收案以腦中風最多,其次為脆弱性骨折,其中住院模式佔約90%、居家模式約9%、日間照護約1%。居家照護使用率偏低,與宣導不足及民眾認識有限有關。
吳菁宜說,相較醫院內的制式訓練,居家環境更符合日常生活需求,也更有助於病患恢復功能。居家PAC不僅便利、經濟,一週最多提供六次到宅復健,每次自付額僅數10元,低於計程車起跳費。
聖功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衛廣遠也分享,一名中風後無法再下廚的鄭先生,在治療師引導下,從洗菜、切菜到重新掌鍋做菜,不僅重拾生活技能,也找回久違的自信。
吳菁宜補充,居家復健以實際生活能力為導向,職能治療師會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訂定優先目標,設計個別化訓練計畫,從穿衣、洗澡、上下樓梯,到煮飯、外出購物等都涵蓋其中,幫助病患一步步恢復獨立生活。
吳菁宜表示,面對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衛福部明(2026)年推出「長照3.0」政策,進一步整合醫療與照護體系,職能治療師在醫療、社區與家庭間扮演關鍵角色,期盼更多民眾了解並善用居家PAC資源,協助個案提升生活功能、實現自主生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