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動作發展調查:2成無規律運動 單週時間低於7小時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兒童身體動作發展,攸關健康、腦力、認知、社會適應及學業。但學界調查,發現台灣7到8歲兒童有2成缺乏運動習慣,每週7小時以上者不到2成,也發現男童善於粗大動作、女童在精細動作表現較優。建議家長提早培養孩子運動習慣,也可鼓勵參與家務,政府甚至可推出「親子動滋券」等措施,促進孩子培養運動習慣。
國科會補助「台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今(2日)發布最新調查,台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系教授張鑑如表示,研究團隊已3到6歲兒童及國小7、8歲學童進行長期追蹤,解析兒童身體動作發展樣貌。
張鑑如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跟衛福部都認可:運動促進兒童生長,除了有益肌肉與骨骼系統,但動作發展卻常常被忽略,甚至運動不足恐釀發展遲緩,其他還有動作協調、注意力集中、腦力發展等影響。
為此,團隊針對2013到2014年出生的幼兒長期追蹤,學齡前3到6歲有1175個樣本、7到8歲有2365個樣本,其中在粗大動作(單腳連續跳、靠牆倒立等)方面,平均是男童優於女童,精細動作(用筷子、鍋鏟翻荷包蛋等)則是女童優於男童。
但7到8歲上小學之後,雖有體育課,但每週僅2節共80分鐘,張鑑如說,調查發現,台灣低年級兒童無規律運動者占約2成,另WHO建議兒少每週7小時,而台灣達標者不到2成,美國則有42%,以及中、高強度運動(游泳、籃球、快跑)的兒童僅3成多,比日本63%還低。
張鑑如建議,除了既定運動,家事參與也有助兒童動作發展,參與粗重或精細家事(粗重如拖地、倒垃圾;精細如擦桌子、摺衣服),與兒童發展粗大及精細動作呈正相關;常帶孩子去公園野餐、逛市場、玩拼圖、捏塑等,也都有助發展。
張鑑如也建議,家長愛運動、孩子也會跟著動,提醒注重性別平衡發展,提供多元學習環境,學校教育方面則可增加體育課時數、鼓勵參加社團及課後活動;也建議政府相關宣導納入兒童身體發展議題,增加教保人員與親職研習,甚至可推出「家庭親子運動消費券」、增闢公園及綠地空間等,讓兒童健康成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