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項指示藥擬退健保 健保署:最快8月上路、明年初正式退場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健保署啟動新一波指示用藥退場作業,這次點名37項幾乎沒什麼醫療院所申報、也很少醫師開立的藥品:像是感冒緩解藥、便秘藥、保肝藥、止痛藥等常見成藥,預計從健保中退場。健保署發函給相關醫藥學會徵詢意見,回覆期限昨日(3月31日)截止,副署長龐一鳴今(1日)表示,預計最快6月就會排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討論,通過後8月就能上路,並提供半年緩衝期,最快明年初正式退場。
「指示藥」是指民眾不需醫師處方、可直接在藥局購買的藥品,依「全民健康保險法」第51條,這類藥原則上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但早期為了方便民眾用藥,健保仍納入部分藥品,健保署近年逐步檢討、分階段退場,從原本2518項已減至目前771項。
龐一鳴說,這波擬退出的37項藥品,大多是近一年幾乎沒人使用的,像有的藥全國只有一、兩位醫師還在開,就連最多人開的藥,也只有120位左右,主要是保肝藥與抗過敏藥等。
他強調,這些藥的使用率已經非常低,健保署事前也有找醫界開會討論,並向相關學會徵詢意見,雖然目前還在整理回覆內容,但多數人是支持這些藥退場。
龐一鳴也說,其實健保法本來就規定:指示藥不該由健保負擔。不過目前健保給付的771項指示藥,每年使用人數還是多達1900萬人,幾乎人人都會接觸到;雖然金額不大,但因為牽涉醫師開藥習慣與病人需求,所以每一次退場都要審慎處理。
過去經驗也顯示,有些藥品退出後,病人會轉用健保內其他處方藥,反而讓健保花更多錢;但也有不少人改去藥局自費買藥,讓健保支出減少。龐一鳴說,因為情況不一,因此健保署會持續蒐集意見,循序漸進處理。
健保署規劃,這波藥品若順利在6月共擬會通過審查,預計8月就能實施,但考量有些病人持續使用同一藥品,會給6個月過渡期,最快明(2026)年1月底或2月初才會正式退出健保給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