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員陳昱瑞、韓得勝膝蓋受傷 軟骨再生微創手術助返球場
〔記者董冠怡/新北報導〕籃球是激烈運動,需要來回奔跑、快速轉換方向、急停、跳躍,也常發生碰撞,下肢受傷機率較高。22歲林姓女大生為系隊球員,某次友誼賽後突然不太能正常行走,就診查出剝離性骨軟骨炎;20歲美籍中鋒韓得勝因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就診,發現軟骨損傷;29歲職業球員陳昱瑞則因傷長期伴隨膝蓋疼痛,3人自費接受軟骨再生手術逐漸康復,重返賽場。
輔大醫院今(28)天舉行「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創造新膝望」記者會,骨關節暨醫療器材副院長暨骨科主任江清泉表示,膝關節軟骨損傷常見原因包括關節老化、過度使用或姿勢不當致運動傷害、外傷等,高強度運動如排球、網球選手頻繁使用膝蓋,常見髕骨軟骨與滑車部位軟骨磨損,另外,10歲至20歲年輕人可能會突然出現骨軟骨剝離。傳統治療方式手術過程繁瑣、傷口大、恢復期長,對患者來說,治療的效果與時間成本都是負擔,軟體再生術提供其他治療選項。
江清泉解釋,這項微創手術利用兩相軟硬骨植入物,由患者自身健康的軟骨組織提取,不需經過組織培養,酵素處理後,通過關節鏡操作將其植入受損部位,促進軟骨再生、修復膝關節骨軟骨病變,過程較為簡便、傷口較小及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完成680例,其中輔醫佔105例,未有重大不良反應,持續追蹤,目前最早一批可以追溯至15到20年。不過他也提醒,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
林姓女大生說,從小喜歡打籃球,高中開始出現膝蓋疼痛,大學時更加頻繁,有天發現膝蓋痛到不能走路,當時查無原因,坐了一陣子輪椅,後來雖然有所緩和,然而每當上下樓梯或走斜坡等,需要膝蓋彎曲的動作都很困難,一彎就痛,多半得靠左腳出力,前年就診被告知情況嚴重需要開刀,經醫並討論評估後,選擇自費治療,術後一、二週大致能夠正常走路,較不會有往常的疼痛感,過了一年已康復得差不多,可以正常運動。
韓得勝(Zykiar Henderson)身高至少193公分,曾是新竹縣東泰高中的戰力指標之一,2022年參加邀請賽時扭傷,導致右膝前十字韌帶撕裂,意外發現軟骨損傷,必須就醫治療,重建前十字韌帶之外,同樣進行自費手術進行軟骨再生,隔年再度登上籃球舞台,一舉拿下25分、23籃板,助隊搶勝。他提到,治療期間相當難熬,身心都需要克服挑戰,但在醫療團隊的協助與鼓勵下,讓他振作起來,非常感恩,也會好好珍惜、保持身體健康。
陳昱瑞是P. LEAGUE+桃園璞園領航猿後衛,為了解決軟骨損傷的問題,過去曾嘗試各式注射治療,但仍無法解決反覆發生的膝蓋疼痛,飽受右膝傷勢困擾已久的他,去年前往輔大醫院求診,「考慮到過去多次治療,軟骨生長效果不佳,執行軟骨再生術前,其實很擔心會不如預期」,不過看到自己的復健狀況順利,六、七個月時軟骨生長越來越好、膝蓋疼痛下降,連帶增加信心,更能適應場上的強度,近期還隨隊前往馬來西亞,奮戰亞洲籃球冠軍聯賽東亞區資格賽。
輔醫強調,術前患者需要接受詳細檢查,包括X光與核磁共振造影(MRI),確定損傷部位和範圍,再根據檢查結果,設計適宜的手術方案;術後患者務必配合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運動訓練等,幫助關節功能恢復。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