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發作口腔別塞毛巾 醫:「護禁側陪送」處置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今日(3月26日)是「紫色國際癲癇日」,身兼南市癲癇之友協會理事長的成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黃欽威醫師與協會辦衛教講座並指,國人對癲癇病症仍有認識不足、誤解情形,切記勿對癲癇發作患者嘴巴塞進毛巾、棍棒等異物,對發作的患者可牢記「護、禁、側、陪、送」5字簡易口訣。
黃欽威說明,依據台灣癲癇醫學會指引,口訣「護、禁、側、陪、送」內容是:
●護:指保護患者,將患者附近尖銳物品移開,若有軟墊或衣物,可墊在患者頭下。
●禁:禁止強行壓制患者肢體、禁止將任何物品放入患者口中。
●側:把患者臉部側放、協助側臥,讓口中與分泌物流出,以免堵塞呼吸道。
●陪: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並告知發作的情況、給予安慰。
●送:是患者連續抽搐5分鐘以上,或連續發作、神智仍未回復,須將患者送醫治療。
「紫色國際癲癇日」源於2008年,由當時7歲的加拿大女孩梅根(Megan Cassidy)發起,患有癲癇的梅根希望藉由紫色這代表色,讓社會更理解癲癇患者的處境,並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疾病。此倡議獲得國際廣泛響應,於2012年由加拿大國會立法通過,訂定每年3月26日為「紫色癲癇日」,關懷癲癇患者的力量逐漸蔓延,成為全球性的行動。
黃欽威表示,癲癇症盛行率約1%,全球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台灣約有20萬名。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認識不足,許多病友面臨誤解與歧視,甚至擔憂被貼標籤、選擇隱瞞病情,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所以,紫色國際癲癇日不僅是宣導、更是社會關懷行動,呼籲大家打破偏見,給病友更多理解與支持。
成大醫院長期致力於癲癇的醫療、研究與社會倡議,積極推動病友權益。黃欽威說明,癲癇是可透過正確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的疾病,病友們不應該因疾病遭受歧視或感到孤立,在職場上,癲癇病友可做較安全、避免日夜顛倒的工作;國內也已實施如2年以上癲癇未再發作,病友可考照、駕駛車輛上路。此外,南市癲癇之友協會在台南市府社會局支持下,成立「癲勤日間作業設施」,幫助病友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強化自我價值,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