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走得更好!小兒骨科之父郭耿南 獲兒童醫療貢獻獎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只要他們能走得更好,人生就會不一樣。」85歲的郭耿南,是台灣首位專攻小兒骨科的醫師,被譽為「台灣小兒骨科之父」。即使高齡,至今仍堅守診間,不放棄任何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今(29日)獲頒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主辦的第11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終身貢獻獎」。
頒獎現場1名17歲少年牽著郭耿南進場,場面溫馨。這位少年是郭醫師從小照顧的腦性麻痺病童。郭耿南說,如果不特別提,其實看不出有腦麻,因為孩子現在走得很好,過去很多人一聽到腦麻,就以為「頭腦也不好」,但這孩子不只行動進步,頭腦也非常好,英文、德文都說得很流利,他強調,不能因為孩子在肢體上有困難,就輕易放棄他們,只要行動改善了,人生就會不一樣。
郭耿南1976年自台大醫學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執業數十年,曾入選全美20位最佳骨科醫師,2020年更成為首位入選北美小兒骨科名人堂的亞洲醫師。
他回憶,2003年在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力邀下返台,「我覺得應該回來服務,也要訓練台灣的小兒骨科醫師。」他推動步態分析與實證醫學,協助台大、成大、長庚建立步態分析實驗室,讓小兒骨科治療更科學化。
郭耿南也投入醫學教育改革,1998年起主持國衛院住院醫師訓練計畫,為台灣建立住院醫師制度打下基礎。走進兒童醫療領域後,他不只是一位醫師,更是為孩子發聲的倡議者。他認為,小兒科醫師要有專業,也要有同理心,把孩子放在中心,當他們的代言人,爭取公平的資源與權益。
除了終身貢獻獎,今(2025)年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也頒出多項榮譽。中流砥柱獎由台大雲林分院小兒科醫師周弘傑獲得,他深耕偏鄉醫療、培養後輩,並推廣WHO「黃金一分鐘」的救援觀念;兒科新銳獎頒給臺東馬偕醫院醫師洪華希,推動兒虐辨識、設立線上諮詢平台,減少兒虐黑數,也療癒孩子心靈創傷。
兒童護理獎由花蓮慈濟護理長李依蓉與台大兒醫護理師范綱翔獲得;焦點貢獻獎由台大兒醫心臟外科醫師陳益祥拿下,他是引進葉克膜與幹細胞技術的先驅;醫療團隊獎則頒給台大兒醫血液腫瘤基因檢驗團隊,憑藉基因檢測推動兒癌精準醫療。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