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雷雨轟炸! 醫點名4問題:「傷心」又傷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受鋒面影響,氣象署今(13)日對雲林以北地區及澎湖等11縣市發布大雨特報,並針對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提醒,雷雨來襲時,除了影響生活外,還可能對健康帶來潛在威脅,如影響心血管、呼吸道、關節與心理健康,因此提供應對方法,降低雷雨對健康的影響。
氣壓降濕度上升 不利心血管健康
黃軒在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說明,春天雷雨來臨時,氣壓驟降、空氣濕度上升,這些變化可能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以下3影響,因此建議此時避免劇烈運動,減少心臟負擔;保持室內溫度穩定,避免因氣溫驟變影響血壓;最後,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應定期量血壓,適時調整藥物。
●氣壓降低,血壓波動:氣壓驟降會導致血管擴張,部分高血壓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
●冷空氣刺激,增加心臟負擔:暴風雨通常伴隨溫度下降,低溫會讓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甚至提高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
●情緒壓力增加:雷聲和閃電可能會引發緊張情緒,進而影響心跳與血壓,特別是對於有心臟病史或焦慮症的人。
「雷暴哮喘」 小心氣喘、過敏加劇
黃軒提及,有研究發現,雷雨來襲時,濕度提高會使花粉、霉菌孢子破裂成更細小顆粒,這些微粒會隨著風暴擴散,更容易進入肺部深處,引發嚴重氣喘發作。
另外,雷雨後,室內濕度升高,若通風不良時,霉菌容易滋生,導致呼吸道過敏、過敏性鼻炎加重。因此雷雨過後,易使呼吸道疾病的發作風險升高,特別是氣喘患者、過敏體質者、老年人與幼童應特別注意。
該如何降低風險?黃軒建議,氣喘或過敏患者應提前服藥,減少突發性症狀,並關好門窗,避免室外花粉、霉菌孢子進入室內。最後,在雷雨過後,應開啟除濕機或空氣清淨機,降低空氣中的致敏原。
潮濕天氣 關節容易疼痛
每每變天關節痛報到?黃軒指出,許多關節炎患者會發現,當雷雨來臨前關節會開始痠痛、腫脹,這是因為氣壓降低會影響關節內的滑液壓力,導致疼痛感加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同樣也對天氣變化特別敏感,容易因為濕氣與氣壓變動,而影響關節的靈活度與發炎程度;不只如此,曾經的舊傷與骨折部位,也會在潮濕天氣中變得更加不適。
黃軒提及,為避免關節不適,建議穿著保暖,避免關節受寒,也可使用熱敷或溫水泡澡,幫助舒緩關節疼痛。此外,適度伸展也很重要,因保持關節活動,可減少僵硬感。
陰雨天 焦慮、憂鬱風險上升
雷聲、閃電、烏雲密布的天氣,可能會讓部分人感到焦慮、恐懼,甚至影響心情。黃軒提到,這可能與陽光減少導致體內血清素下降有關,而出現天氣憂鬱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SAD);另外,有些人會對雷聲產生恐懼(雷電恐懼症),特別是兒童或有創傷經歷者,容易在暴風雨時,出現極端焦慮、心跳加快等症狀。
黃軒建議,雷雨發生時,保持室內燈光明亮,並透過聽音樂、冥想,減少雷聲帶來的壓力,同時也應多多與家人或朋友交流,避免長時間獨處導致情緒低落。
環境潮濕細菌病毒滋生 感染風險增
黃軒說,雷雨天氣會讓環境潮濕,容易免疫力降低,再加上細菌與病毒容易滋生,容易感冒或感染病毒,增加呼吸道與腸胃道疾病的風險;暴雨積水也容易孳生細菌、蚊蟲,增加登革熱、皮膚病感染的風險。
黃軒提醒,下雨時,應避免淋雨,淋濕時須立即更換衣物並保持身體溫暖;在飲食上注意食物與飲水衛生,避免生冷食物;同時,在環境上,應清理下雨造成的積水,以防蚊蟲孳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