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為何飯後肚子鼓脹?醫提改變法與注意細節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在正餐時間後,你是否感覺不管吃什麼,吃完飯後都覺得肚子膨脹得特別明顯,彷彿氣球般。這是怎麼回事?黃軒表示,這很可能是因為用餐方式錯誤,例如吃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導致;也可能是腸道菌叢等原因。同時黃軒提供多樣解決方法。
黃軒在粉絲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說明,不少人每次吃飽後都感覺肚子像氣球一樣膨脹?「這些隱藏原因,你可能都沒發現!」不少人吃完飯後,肚子經常鼓鼓的,感覺緊繃又不舒服?通常認為是:吃太多、胃口變小、或是以為自己吃的食物不好消化。
黃軒表示,其實真正的原因不一定只是食物量的問題,而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氣體累積、腸胃功能、結構變化。
首先可能是「吃飯方式不對」。很多人吃飯時不自覺養成錯誤的進食習慣,例如:吃太快,沒有細嚼慢嚥;邊吃邊說話,導致吞入過多空氣;喜歡喝碳酸飲料、用吸管喝水,增加腸胃內氣體。這些行為都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大量空氣帶入消化系統,導致胃裡的氣體累積,讓肚子變得脹鼓鼓的。
如何改善?黃軒提出3個建議:
● 放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嚥,讓腸胃更輕鬆消化。
● 避免邊吃邊講話,減少不必要的空氣進入腸道。
● 少喝碳酸飲料與冰涼飲品,減少胃內氣體累積。
接著是「腸胃菌叢」不大對勁。黃軒表示,人體腸道內住著數以億計的微生物,它們的作用是幫助分解食物、吸收營養。但某些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在腸道內發酵,產生大量氣體。
特別是以下幾類食物,更容易讓腸胃裡的氣體增加:
● 高纖維食物:如豆類、紅薯、燕麥。
● 乳糖含量高的食物:如全脂牛奶、乳製品。
● 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蘿蔔。
該如何改善?黃軒提出下列建議:
● 循序漸進增加高纖維攝取量,讓腸胃適應。
● 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低乳糖或植物性奶類。
● 飯後多走動,促進腸胃蠕動,加快氣體排出。
最後,也可能是「胃部位置變化」。有些人飯後肚子鼓起來,不是因為吃太多或腸胃積氣,而是胃部的支撐力減弱,導致位置下移,也就是所謂的「胃下垂」。哪些人容易發生這種情況?
● 身材瘦長、腹部肌肉較鬆弛者。
● 長期過量進食,讓胃部過度擴張的人。
● 曾做過腹部手術,或產後肌肉鬆弛的女性。
● 習慣飯後立即運動或彎腰的人。
當胃部支撐力減弱,內臟可能會往下移動,使得肚子外觀看起來更加凸出,甚至影響消化功能,讓人經常感覺腹脹不適。
該如何改善?黃軒建議:
● 避免一次性吃過多食物,讓胃有足夠時間消化。
● 加強腹部肌群運動,如仰臥抬腿、核心訓練。
● 飯後休息30分鐘再運動,減少對胃部的壓力。
最後,如何快速緩解飯後腹脹?黃軒表示,可以這麼做:
1.進行「腹部舒緩運動」,幫助氣體排出
• 仰躺在床上,雙腿彎曲,雙手抱住膝蓋,讓大腿貼近腹部。
• 深呼吸,維持15-30秒,重複 10-15 次。
這個動作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幫助多餘氣體排出!
2.輕度運動促進消化
• 飯後10到15分鐘輕鬆散步,有助腸胃蠕動。
• 避免飯後立即躺下,可能會加重腹脹不適。
3.增強腹部核心肌力,支撐內臟
• 每天進行1到2分鐘的平板支撐,強化核心肌群。
• 仰臥抬腿、腹部收縮運動,可減少胃部下垂風險。
4.調整坐姿與站姿,減少腹部壓力
• 站立時:挺胸收腹,避免含胸駝背。
• 坐著時:背部挺直,臀部坐滿椅子,減少胃部受壓。
如果你只是偶爾出現飯後腹脹,通常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適量運動就能改善。然而,如果你有以下狀況,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 腹脹超過2週未改善,並伴隨其他不適症狀。
● 經常胃痛、食慾下降,或吃完飯後容易噁心想吐。
● 頻繁打嗝、胃灼熱,甚至影響睡眠。
● 體重無故下降,消化異常。
黃軒提醒,這些可能是腸胃功能異常、胃食道逆流,甚至消化系統疾病的警訊,建議盡早尋求專業醫師診斷,以確保健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