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叛逆!青少年憂鬱多樣化 醫:理解代替責罵、接住孩子情緒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個性安靜內向的國二生小英(匿名),家人間因工作忙碌甚少交談;開學後,小英經常頭痛,有時嚴重到整日躺床無法上學,成績也大幅退步,但就醫接受各項腦部檢查結果都正常,父母猜想孩子會不會是偷懶想逃避上學,起了口角。
直到母親偶然發現孩子自傷的痕跡,趕緊帶孩子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才發現原來小英情緒低落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也有失眠、食慾減退、容易疲勞、無法專注、負面想法等情況。小英經過規律地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父母也理解到孩子是生病了,而不是叛逆期,於是調整對孩子的教養,給予適度陪伴與鼓勵,小英漸漸走出憂鬱的風暴,順利升學。
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夢涵表示,憂鬱症並不是一種「想太多、抗壓性太差或是不知足的狀況」,醫學研究顯示它是一種腦部疾病,是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失去了平衡所致。其中,兒童青少年期的憂鬱症狀又與成人憂鬱不太相同,會有比較多的情緒和身體變化,以及行為上的改變,「青少年憂鬱症」的特徵,請家長協助觀察:
1.不一定會顯現哀傷神情。
2.多身體化症狀:頭痛、胸悶、肚子痛等,卻查不到原因。
3.多以行為變化來表現,而非以言語來訴說。
4.變得暴躁易怒、不耐煩、衝動、常跟他人起衝突。
5.拒學。
6.自傷行為,或透露對生命消極的話語。
7.社交退縮、話變少。
8.生活作息突然改變(睡眠型態、飲食習慣)。
9.平時能做好的事,突然表現不佳。
10.原本喜歡的事物,變得意興闌珊。
11.自理能力變差,懶散不顧儀容。
12.易分心及無趣,專注力明顯下降、成績突然變差。
13.嚴重時,出現聽幻覺、視幻覺、自言自語,甚至妄想。
這些症狀都需要家長們平時多多留意,並及早尋求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
張夢涵呼籲,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15到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來到每10萬人中有10.9名自殺身亡,且逐漸上升的趨勢,而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成長走向,因此兒少的精神健康議題非常需要被重視。
張夢涵建議,關心憂鬱症的個案其實不必給他們太多具體的意見,可以先陪伴在他們身邊,聽他說話、安撫他,理解個案通常處於艱難和困惑的處境;個案需要在富有同理心、可信賴的氣氛環境,讓他有確實可求助的對象,給予傾聽陪伴;不批判、不情緒勒索;鼓勵盡早尋求師長及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的協助。並不建議告訴他們不要想太多、不要給自己那麽大的壓力、強迫他們出門,因為現階段可能做不到,才會陷入憂鬱的風暴當中。
張夢涵指出,根據國際著名期刊Lancet Psychiatry發表,近30年來追蹤約近2萬名青少年進行跨世代研究,發現情緒問題如憂鬱、焦慮等,明顯較以往更加嚴重,而且發病年齡更早。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為:生活型態的大幅改變、數位科技的使用、社群媒體可能加深身體形象的困擾、家庭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生活感受無望與不平等有關。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現代的青少年要學習的東西非常多,在菁英教育與雙薪家庭下,陪伴的時間少、壓力卻增加了,所以在建立青少年心靈支持系統上,家庭、學校、與醫療會有三方的合作,讓心靈支持網絡發揮接住孩子的功能,陪伴他們走過情緒風暴,擁有健康的「心」生活。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