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產後憂鬱很常見! 心理師5招積極調適心理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產後憂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許多新手媽媽在生產後因身心劇變,面臨情緒低落、焦慮及角色轉換等挑戰。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黃閎新在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分享,產後媽媽應正視自身情緒,並建立支持系統、認識並應對產後憂鬱症、適時休息、練習自我肯定,以順利調適心理狀態。
產後常見心理挑戰
黃閎新指出,產後女性面臨的心理挑戰包括情緒波動、產後憂鬱症、角色轉換壓力、育兒焦慮及社交孤立等。其中,「產後情緒低落」(Baby Blues)常見於生產後數天內,通常可在2週內自行緩解。然而,若情緒低落持續超過2週,並伴隨失眠、疲憊、對育兒失去興趣或強烈的內疚與自責感,則可能是產後憂鬱症的警訊,需儘早尋求專業協助。
此外,許多媽媽在轉變為「母親」角色後,可能感到「失去自我」,無法適應新身份,甚至因育兒壓力而產生焦慮感。同時,育兒工作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導致媽媽減少與外界接觸,可能進一步加深孤獨感。
產後心理調適建議
黃閎新提供多項心理調適建議,幫助新手媽媽適應產後生活。
1. 正視情緒 接納自我感受:他強調,悲傷、焦慮和疲憊都是正常情緒,媽媽們不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內疚,而是應學會接納自身感受。透過寫日記、與伴侶或朋友傾訴,有助於釋放內心壓力。
2. 建立支持系統:家庭與社會支持對產後心理調適至關重要。他建議媽媽們與伴侶保持良好溝通,共同分擔育兒責任,或加入媽媽社群,與其他新手媽媽交流經驗,減輕心理負擔。
3. 認識並應對產後憂鬱症:如果情緒低落影響日常生活,應主動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必要時可配合醫師進行藥物治療,以協助恢復心理平衡。
4. 適時休息 減少壓力:黃閎新鼓勵媽媽們適當放鬆,無論是喝杯熱茶、看書或短暫散步,皆有助於舒緩身心壓力。同時,媽媽不應將育兒視為個人責任,適時請求伴侶或家人協助,共同承擔照顧嬰兒的工作。
5. 練習自我肯定:許多媽媽容易陷入「做得不夠好」的自我批評,他建議透過每日正向自我對話,如「我正在努力,我做得很好」,來提升自信與自我接納度。
何時應尋求專業幫助?
黃閎新提醒,若產後媽媽長期感到悲傷、絕望,無法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或對育兒及其他事物完全失去興趣,甚至出現強烈內疚、自責,或有傷害自己與嬰兒的念頭,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透過及早介入與專業支持,不僅能幫助媽媽恢復心理健康,還能建立更穩固的親子關係。他也鼓勵有相關困擾的媽媽們積極尋求協助,以度過產後心理適應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