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男骨痛竟攝護腺癌轉移! 泌尿醫籲定期驗「PSA」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攝護腺癌堪稱年長男性健康的隱形殺手,我國半數患者就醫並確診時,已經進入病程晚期。泌尿科醫師建議,50歲以上男性可養成每年「PSA篩檢」的習慣,具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者則提前至45歲開始,平日也務必注意有無排尿習慣變化,並在發現異常時儘快就醫,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攝護腺癌名列我國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位,但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認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未來可能與日韓等國趨勢一致,攀升至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男性普遍健康意識較低,容易將排尿異常、夜間頻尿等警訊當成「自然老化現象」,錯失早期介入時機。
此外,查岱龍提到,先前曾有一名60多歲男性,因骨頭疼痛而到骨科就醫,但X光檢查發現異常,後來確診攝護腺癌骨轉移,且攝護腺癌相關特殊抗體「PSA」高達每毫升1萬奈克,遠高於一般同年齡男性的每毫升5奈克以下。
查岱龍說,PSA是攝護腺癌的重要生物標記,透過抽血篩檢,即可評估相關風險,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進行一次篩檢,具有攝護腺癌家族史者,則建議提早至45歲就養成篩檢習慣,且民眾在檢查後,務必由泌尿科專科醫師說明檢查結果,不要擅自解讀,看到數值上升就產生恐慌。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泌尿腫瘤委員會主任委員吳俊德則補充,早期攝護腺癌患者經醫師評估,可能採取積極追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但若病程已發展至晚期,則需要全身性的治療,目前以荷爾蒙療法為主,但部分患者會在2到3年後出現「轉移性去勢性攝護腺癌(mCRPC)」。
吳俊德說,mCRPC患者過去只能尋求第二線的標靶、化學、免疫治療,但近年來已有新型抑制劑問世,配合新一代荷爾蒙療法使用,可顯著提升轉移性去勢性攝護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近9個月,有效延長患者壽命,對年長攝護腺癌患者是一大福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