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醫院個別總額制」病患就醫恐更難?健保署:不會發生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醫學中心以治療急重症為先,為落實分級醫療,健保署今(2025)年起推行「個別醫院前瞻式預算分區共管試辦計畫」,設立醫院個別總額,並要求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比低於55%,若門診成長率超標,給付就會被打折。
醫師蘇一峰日前在社群平台直言,大醫院總額若用罄,恐導致醫院不願收病人、出現「年底不能生病」的排擠效應。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0日)強調,個別總額非以年度為單位一次性核算,且今年總額增加約370億元,足以讓醫院好好運用,不會有總額斷頭問題。
健保採總額支付制度,每年底預估來年需求並調整總額,若實際服務量超標,點值就會被稀釋,影響醫院收入。健保署今年起推行全台六區比照南區模式,推動醫院個別總額管理,盼落實分級醫療以改善健保點值。
對於外界擔憂,石崇良澄清,個別總額是按照前一年當季的預算去做分配,並非以年度為單位一次性核算,今年總額較去(2024)年增加約370億元,平均換算後每季約增加逾90億元,足以讓醫療院所好好運用,不會有「年底斷頭」的排擠效應。
石崇良也強調,個別總額是服務轉換,且保障急重症、居家醫療、偏鄉醫療等剛性需求點值,只要醫學中心做好急重症的收治,即使減少門診量,醫院收入同樣能有保障。站在衛福部立場,本就希望醫學中心可以投入急重難症照顧,門診輕症或是慢性疾病的患者可以下轉。
石崇良指出,過去長期要求醫院門診,無論是醫學中心、地區醫院營收占比每年都需減2%,但兩者角色不應該相同,但目前醫學中心平均門診佔比約55%,區域醫院則約56%至57%,兩者占比過於接近,盼透過新制強化急重症與住院照護,落實分級醫療,並非削減醫療資源。
石崇良也說,要求醫學中心門診占比要低於55%,不是太高的要求,很多大型醫院,如林口長庚、三軍總醫院、台北榮總等都已在這個範圍。對於門診占比較高的醫院,健保署可協助透過內部分析或是資料分析,提供院方檢視,有哪些檢驗檢查可以減少、有哪些患者可以下轉,透過分級醫療讓患者可以獲得最好的照顧,讓醫療資源不會受到排擠,也讓健保資源穩健運作。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