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今年首例本土傷寒 10多歲男學生疑吃海鮮釀禍

2025/02/11 15:12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疾管署提供)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11日)公布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為北部10多歲男學生,潛伏期曾與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其中2名家人也曾出現腹瀉症狀,推測可能因食用遭受污染的海鮮而感染。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個案無潛在疾病史,1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口腔潰瘍等症狀,曾到診所就醫,雖然一度症狀改善,但4、5天後持續反覆發燒,進一步到急診,經血液檢驗發現有感染跡象,收治住院給予抗生素治療,後續檢出傷寒桿菌,迄今已住院約10天。

林詠青指出,該名個案近期無國外旅遊史,潛伏期曾與6名同住家人至北部漁港用餐,推測可能因食用遭受污染的海鮮而感染。其中2名家人亦曾於2至3天後出現腹瀉症狀,目前已康復,其餘4名家人、27名同班同學皆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相關防治措施,並採集同住家人糞便檢體送驗。

疾管署指出,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指出,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疾管署提供)

林詠青說明,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主要透過食用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及尿液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或軀幹出現紅疹等。

疾管署呼籲,食物應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甲殼類海鮮建議煮沸或蒸煮10分鐘再食用,食物烹調及製備過程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置入冰箱妥善保存,尤其沙拉及冷盤的保存應特別謹慎,飲用水也要煮沸或使用瓶裝水。此外,飯前、便後、處理食物前或更換尿片後,應正確使用肥皂及清水徹底清潔雙手。

疾管署統計,我國自2021年起迄今累計26例傷寒,其中本土10例及境外移入16例,以20至39歲個案為多,境外移入則以鄰近亞洲國家為主,印尼11例為大宗,其次是泰國2例。今年累積2例傷寒,其中1例本土病例,與2021與2024年同期相當。

疾管署提醒,若想預防傷寒,應注意飲食及手部清潔,以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醒,若想預防傷寒,應注意飲食及手部清潔,以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疾管署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