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大S驟逝》為何造成「 集體創傷」? 身心科醫師揭關鍵

2025/02/09 17:03

「大S」驟逝,讓許多即使不是粉絲的民眾也難過不已。(翻攝自臉書)

「大S」驟逝,讓許多即使不是粉絲的民眾也難過不已。(翻攝自臉書)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藝人「大S」徐熙媛赴日旅遊不幸因流感併發肺炎驟逝,不僅娛樂界、粉絲震驚悲傷,也讓許多即使不是粉絲的民眾也難過不已,為何我們對其實雙方不認識的「名人逝世」會感到這麼難過呢?身心科醫師楊仲豪解答原因,關鍵在「擬社會人際互動」。

擬社會人際互動 影響受眾

身心科醫師楊仲豪在臉書專頁「楊仲豪 身心科醫師」發文指出,有個名詞叫做Parasocial interaction(翻譯成擬社會人際互動),是指媒體上的公眾人物單向的向受眾傳播,即使沒有真正或是很少的互動,久了之後受眾依然產生了如同朋友一般的親切感和信任感。

楊仲豪進一步解釋,在現今社交軟體和自媒體風行的狀況下,公眾人物私下的一面更容易被看到,這種擬社會人際互動就更明顯,導致公眾人物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消息,就更容易影響受眾,特別是對兒童青少年這類族群。

楊仲豪指出,在現今社交軟體和自媒體風行的狀況下,公眾人物私下的一面更容易被看到,擬社會人際互動更明顯,就更容易影響受眾。(翻攝自臉書)

楊仲豪指出,在現今社交軟體和自媒體風行的狀況下,公眾人物私下的一面更容易被看到,擬社會人際互動更明顯,就更容易影響受眾。(翻攝自臉書)

受眾對名人逝世後心理狀態

楊仲豪表示,因為擬社會人際互動的關係,名人過世對受眾來說,幾乎是經歷了像是現實生活認識的朋友死亡一樣的創傷,這當然要看你對這位名人的熟悉程度而定,跟朋友的親疏是一樣的意思。

另外有種說法是,我們哀悼的不只是逝世的名人,更是我們自己的青春和回憶。若是名人英年早逝,突然沒有準備的過世,或是長期跟隨的粉絲會加大這種創傷和不捨。而會有的情緒包括:不願意接受(否認)、困惑、難過、失望、生氣。因為這次的事件是流感併發症引起,可能會引起對流感,甚至日本旅遊的恐慌情緒。

面對名人逝世 民眾該怎麼辦?

楊仲豪說,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朋友過世,受眾或粉絲們的彼此支持非常重要,可以是紀念活動、整理致敬影片、寫信、重播過去的作品影片,都能讓我們再次懷念,試著跟對方說聲再見。

嚴重點的人會把情況投射在自己身上,覺得生命易逝而感到過度悲傷,導致憂鬱和其他相關的症狀發生(失眠、身體不舒服等),如此就會建議求助專業的身心科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處理傷痛。

楊仲豪呼籲,面對名人逝世,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而加倍珍惜現有的一切,或是持續爭取自己想要的夢想,把生命最大化,或許是更好的哀悼方式。(翻攝自IG)

楊仲豪呼籲,面對名人逝世,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而加倍珍惜現有的一切,或是持續爭取自己想要的夢想,把生命最大化,或許是更好的哀悼方式。(翻攝自IG)

名人乘載了我們部分生命

楊仲豪也呼籲,我們喜愛他們,會有共情的難過非常可以理解,在哀悼的同時,也需要提醒自己,自己眼前的生活更加重要,體會到生命的脆弱而加倍珍惜現有的一切,或是持續爭取自己想要的夢想,把生命最大化,或許是比僅僅悲傷更好的哀悼方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