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流產後該「坐小月」嗎? 醫揭調養3關鍵原因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流產對許多女性來說,是一段身心俱疲的過程。不少人疑惑,流產後是否需要像分娩後一樣「坐月子」?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在其臉書專頁「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表示,12週內流產建議休息3到4天;12週後流產建議休息2週,以便子宮修復、荷爾蒙調整、增強免疫力,建議做好營養補充、保持溫暖、適度運動、情緒管理來調養。
流產後的「小月」是什麼?
張瑜芹表示,所謂的「小月」指的是流產後女性用一段時間專注於休息和調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雖然流產與分娩有所不同,但子宮內膜需要時間修復,荷爾蒙水平也需要重新調整,這使得適當休息成為流產後的重要課題。
為什麼需要調養?
張瑜芹分析,流產後的調養對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1. 子宮修復:流產後子宮內膜需一段時間恢復。過度疲勞或忽視身體信號可能對未來的生育健康造成影響。
2. 荷爾蒙調整:流產會引起荷爾蒙波動,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與疲倦,適當休息有助於平穩度過這一階段。
3. 免疫力增強:流產後免疫力通常下降,需透過營養補充和休息增強體力,預防感染。
流產後能立即上班嗎?
張瑜芹指出,能否直接返回工作崗位,需依流產週數及身體恢復狀況而定:
●早期流產(12週內):若無特殊併發症,經醫師確認身體穩定後,2至3天內可輕量活動,但建議避免高壓或體力勞動的工作。
●中期或晚期流產(超過12週):修復時間較長,通常需休息2週以上,並遵醫囑進行護理與復查。
如何進行「小月」調養?
●營養補充: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紅肉、菠菜,搭配蛋白質與維生素,預防貧血,促進子宮恢復。
●保持溫暖:避免受寒,注重腹部與腰部保暖,減少冷飲攝取。
●適度運動:流產後一週內避免劇烈運動,可選擇輕柔的伸展或散步,促進血液循環。
●情緒管理:流產可能帶來心理創傷,建議適當表達情緒,或尋求專業心理協助以促進心理康復。
張瑜芹強調,無論選擇立即上班還是調養一段時間,女性都應根據自身情況與醫師討論。若流產後身體出現大量出血、發燒或劇烈疼痛等異常狀況,需立即就醫。「流產後的修復不僅是身體的保護,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喘息」,呼籲女性給自己足夠時間休息與調整,準備好後再重新出發。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