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解密天書! 50萬基因突變數據庫助攻遺傳疾病新療法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據《生活科學》(LiveScience)網站報導,1組跨國研究團隊首度建立涵蓋50萬種基因突變的超大型資料庫,解析了這些DNA(去氧核醣核酸)序列上的微小錯誤,如何導致人體蛋白質功能異常,進而引發各種遺傳疾病。此一重大進展,為未來的精準醫療開闢了嶄新道路。此突破性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人體內精密的生理機制,如思考、呼吸、消化等,均仰賴各種蛋白質的正常運作。基因就像是「蛋白質製造說明書」,詳載每1個蛋白質的製造步驟。然而,一旦說明書出現錯漏(基因突變),就可能導致蛋白質製造過程出錯,進而引發各種遺傳疾病。這項研究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有系統地揭示了不同基因突變,如何導致蛋白質異常,為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體基因組(genome)中,至少有2萬種蛋白質的製造指令。蛋白質由胺基酸(amino acid)單元依序組成。當DNA發生「錯義突變(missense mutation)」時,特定位置的胺基酸被錯誤替換,影響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目前已知,近5000種人類蛋白質的此類突變與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和囊狀纖維化症(cystic fibrosis)等遺傳疾病相關。
西班牙基因體調控中心(Centre for Genomic Regulation)首席研究員貝爾川(Antoni Beltran)強調:「研發精準治療方案前,必須了解基因突變如何影響蛋白質功能,就像不同故障需要不同修復方法。」
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有系統地製造出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蛋白質,並放入酵母細胞中觀察其結構和功能變化,藉此建立詳盡的「蛋白質故障手冊」—涵蓋50萬種基因突變資訊的資料庫。他們發現,621種已知致病基因突變中,6成會造成蛋白質結構不穩定。蛋白質結構如同摺紙,需依特定方式摺疊才能正常運作,結構不穩定易導致摺疊錯誤或變形,造成細胞功能異常。
以遺傳性白內障(cataracts)為例,負責維持水晶體透明的β-晶狀體蛋白(beta-crystallin proteins)突變,72%會導致結構不穩,使蛋白聚集形成混濁,影響視力。罕見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某些基因突變,則會導致特定蛋白質無法與DNA正確結合,干擾大腦基因調控。
此資料庫名為「功能域組」(domainome),目前僅涵蓋2.5%的已知人類蛋白質。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擴充資料庫,並驗證這些在蛋白質片段的發現是否適用於完整蛋白質。此突破性研究為遺傳疾病的精準治療帶來新希望,未來可望根據此資料庫,開發更精準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