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快樂是富人專屬?研究:買禮送人最快樂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跨年假期剛過,緊接著迎接農曆春節,不論是跨年跑趴或是新春送禮,免不了要花錢。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未來快樂可能會成為有錢人的專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在粉專「姜冠宇醫師」分享,很多人都會需要額外花錢來「體驗快樂」,而且要感到持續的快樂,你要很常「送人家東西」。為他人花錢比為自己花錢更讓自己快樂,快樂恐漸漸成為屬於有錢人的專利。
姜冠宇分享一篇很有趣的心理學研究:近期刊登《傳播心理學》的研究,調查了日常生活中消費選擇的情緒影響。從澳洲、巴西、加拿大、印尼、肯亞、英國、及美國等地,共招募 200 位參與者。
參與者每人獲得1萬美元,並在三個月內花完。並分為兩組:「公開組」,可對外分享花費經驗;「私下組」需維持低調,不對外公開參與此研究。另有100位對照組未分配金錢,也未記錄消費,但須定期填寫主觀幸福感。
研究主要發現:有私下捐贈或送禮者,快樂更顯著。比在「公開分享」情況下感受到更幸福,公開行為可能導致外部評價或動機混淆。另方面,花在體驗、他人、個人成長的消費:普遍更快樂,包含經驗型消費(如旅行、演唱會、特別聚餐)與捐款給慈善組織、購買禮物和購買體驗,是幸福感最高的。在個人照護和教育上的支出也帶來了更大的幸福感。
研究也顯示,一旦找到最能帶來愉悅的花費類型,可讓個體在接下來幾個月中(時間中追蹤3個月與6個月表現)維持更高的主觀幸福感。另外諷刺的是,個人照護指的是美容護理、健身、按摩和衛生用品、保健用品,而不是疾病方面的支出。也就是說,為醫療支出,是被認為「不快樂的」。
同時研究更發現,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會影響人的想法:高收入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花錢「買時間」(如請人幫忙做家事)或「買禮物」的快樂提升較明顯。低收入國家,如印尼、肯亞、巴西部分族群,花錢在「住房」與「償還債務」上快樂提升更明顯。顯示每個人所處經濟環境不同,花費結構及需求也不同,需根據實際生活情況才可產生最大幸福感。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