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男子壓力大就耳鳴、暈眩 「內淋巴血管壓迫症候群」作祟
文/陳建志
1名40歲男性醫事人員,近幾年來,每當精神壓力大或者值班熬夜,隔日某時,右耳就會突然聽見一陣一陣「咚、咚、咚」,很像打鼓聲,頻率跟心跳一樣,還會感到一陣一陣的暈眩,好像搭車走山路,車子不停地在過彎。只能停工休息,讓病症自然消退。爾後數日,總覺得路不平且步伐軟綿綿地,一轉頭或點頭,頻頻見到眼前景物在旋轉。
就醫時,我請他平躺,頭向右轉,就見到他眼球在旋轉,原來是右耳水平半規管耳石沉積症,立即為他進行復位術,暈眩就消失了。後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頭顱骨內,內淋巴囊緊臨前下小腦動脈,原來是罹患了內淋巴囊血管壓迫症候群。
此病起因於先天性的血管發育異常,前下小腦動脈在跨越聽神經後,走在小腦半球兩側,恰好緊鄰剛從顳骨出來的內淋巴囊。一旦內耳發炎或充血,耳蝸分泌出大量的內淋巴液,來不及被內淋巴囊所吸收。內淋巴囊體積變大,頂住前下小腦動脈,宛如一條繩索壓在鼓起的氣球上,雖然兩者之間還隔著腦膜,但動脈搏動波可經由內淋巴囊及內淋巴管,直接到達內耳,誘發耳鳴及暈眩。頻頻震動橢圓囊,耳石脫離耳石斑,沉積於某一支半規管內,之後,就會在患者改變頭部姿勢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流動,產生天旋地轉的暈眩。
治療此病,最重要的,要去尋找內耳病變之主因,加以治療或預防。否則,只能在病症發作時,口服止暈止吐藥物;口服利尿劑,間接減少內淋巴囊水腫;口服乙型受器調節劑,減少動脈搏動。若遺留姿態性暈眩症,則需仰賴耳石復位術,把易位耳石歸回橢圓囊內。
需注意的是,前下小腦動脈過度扭曲,拍擊腦幹或聽神經,也會產生一陣一陣的暈眩及耳鳴,稱為神經血管壓迫性前庭耳蝸陣發症,治療以抗癲癇藥或神經傳導調節劑為主。(作者為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