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新冠衝擊 美醫學院「虛擬互動式病人」克服限制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COVID-19疫情衝擊全球各大學醫學院的教育,考選部今(23)日發行最新一期「國家菁英」電子報,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兼副校長張上淳擔任「後疫情時代醫事人員考選」專題責任編輯委員,其中,高雄醫學大學教授劉克明借鏡國外經驗,例如美國杜克(Duke)大學醫學院啟用「虛擬互動式病人」,善用科技以克服疫情限制,並提供個人化教學、評量與回饋指導。
COVID-19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截至今(2024)年7月21日,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7.75億例,死亡病例超過700萬例。
張上淳表示,經全球醫護人員長期共同努力下,COVID-19疾病嚴重度逐漸下降,我國於去(2023)年5月1日起將其由第5類傳染病調整為第4類傳染病,今年9月1日起公告其名稱為「新冠併發重症」,整體防疫工作回歸常態化。
劉克明借鏡國外經驗包括:實施臨床助理計劃和醫師學位學徒制,來緩解醫事人力不足困境;利用線上遠距教學、虛擬互動式病人、虛擬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等,進行教學與評量;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課程整合,讓學生有堅強的科學基礎來解決臨床問題;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醫師執照考試重大變革。
劉克明提到,美國Duke大學醫學院採取的課程改革方式,由1年級課程負責人、臨床學習課程負責人、臨床醫師及醫學生代表,一起重新設計臨床前課程,以病人為中心進行整合,並提供醫學生學習臨床能力的機會。
醫學院新生入學先上為期2週「臨床技能訓練沉浸式課程」,接著是名為「病人照護基礎」整合式生物醫學課程,課程以一系列醫師與病人問診的「虛擬互動式病人」影片為中心,提供醫學生練習詢問病史、進行身體檢查與評估、開立檢查和檢驗並分析結果,且在醫病互動後,撰寫病歷記錄等。
劉克明表示,AI等先進科技能在招生、教學、評量、分析、回饋、成果預測等方面,協助學校找到更合適的學生,並規劃專屬的課程內容與評量。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