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孩子在外總是不說話? 恐是焦慮引發「選擇性緘默症」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8歲的小涵是一位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家人眼中的「開心果」。但每當進入學校或面對陌生人,她卻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上課被點名也低著頭一聲不吭。媽媽原本以為是個性內向,長大就會好。沒想到都唸小學了,她依然如此,經老師提醒,媽媽帶她就醫,診斷出罹患選擇性緘默症。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醫師鄭佳益指出,選擇性緘默症並不是孩子不願意說話,也不是個性害羞,而是因為內心的焦慮讓他們「說不出來」。經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小涵的情況慢慢改善,如今已經能夠和幾位同學小聲交談。
鄭佳益表示,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1種常見於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背後隱藏著深層焦慮。這些孩子在家中或熟悉的環境裡能夠自由交談,但在面對新環境或陌生人時,因強烈的焦慮情緒而無法開口。這種情況可能對學業、人際關係和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選擇性緘默症常見3特徵 孩子也很困擾
●在家中與家人能正常交談,但在學校或陌生環境中完全沉默。
●孩子對自己的狀況感到困擾,但卻無法改變。
●情況持續1個月以上,並顯著影響生活功能。
9大準則可改善 需耐心陪伴
鄭佳益指出,選擇性緘默症是可以改善的,但需要耐心的陪伴,有9大準則可幫助家長逐步引導孩子。
●學習調整家長自己的焦慮,避免將焦慮傳給孩子
1.接納現況:專注於孩子的優點,換個角度看待他的困難,例如:他很有包容心、很善良,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都很敏感。
2.正常化選擇性緘默症:讓孩子知道不只有他害怕說話,也有許多小孩一樣害怕,最後他們都能克服和開口說話。
3.不要在孩子面前公開討論他們的情況,以免引發尷尬或加重焦慮。
4.應適時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每一次進步。
●需避免的溝通方式:不要經常問孩子是否說話,或使用獎勵(如:說話才能玩手機)和懲罰、評價(如:你又沒做到)來推動孩子說話,這可能會增加焦慮。
●和家人溝通:所有參與孩子生活的成員(如:祖父母、手足等)都需了解如何對待孩子,避免施壓或責備。
●專注於短期目標:專注於當前的困難,並逐步克服,避免過度憂慮未來(如:他長大怎麼辦?)。
●以身作則:若家長自己也有社交焦慮,可以通過與鄰居互動為孩子建立身教。
●遇到親友、鄰居打招呼時,給孩子5秒鐘嘗試回答問題:避免立即代為回應,讓孩子有表現的機會。若孩子未能回答,可引導孩子與家長對話,再逐步過渡到直接與他人交流。
●需要讓孩子在可控的情境下逐步面對恐懼:不是完全避免或隔離。自學可能有助減少壓力,但需同時安排練習的機會,否則可能阻礙進步。
●維持規範與界線:在同理孩子情緒的同時,仍需建立基本的家庭規範,例如作息、學習及日常行為的要求,這樣有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行為規範。
●治療需循序漸進,可以尋求專業協助: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與適當的藥物治療可能有助於改善症狀。
鄭佳益強調,選擇性緘默症的改善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父母給予接納與支持,並搭配專業治療,孩子有機會克服困難,找到自己的聲音。當孩子逐步融入團體生活,他們會重新獲得自信,進一步迎接更加豐富的人生旅程。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