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塞車陣尿好急 中醫曝按5穴位舒緩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大年初二是傳統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國道湧現車潮的尖峰,碰上塞車潮卡在路上,最怕出現尿意卻又一時找不到廁所,憋尿真的是痛苦難耐。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表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要小心,可按壓5穴位舒緩膀胱與尿道應急。
康涵菁指出,舒緩膀胱與尿道主要有5穴位,首先是「靈骨穴」,可以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手掌第1掌骨與第2掌骨接合處,為主治頻尿、小便痛、補腎要穴。
其次是「液門穴」,取穴於手背上,無名指與小指的指縫之間,在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主治小便頻數、水道通調要穴。
再來是「中渚穴」,取穴於手背上,第4、5掌骨間,在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主治小便刺痛、小便不利、腹部脹滿。
還有「太谿穴」,取穴於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中間,與內踝尖齊平之點,主治膀胱炎、腎炎、尿道發炎、腎氣不足、月經不調,以及「築賓穴」,取穴於太谿穴直上5寸,脛骨內緣後約1寸2分處,是最有效的排毒穴道,可治尿道發炎、膀胱炎、腎炎、骨盆腔炎。每次左、右腳各按揉3分鐘,每天至少按摩9次。
康涵菁提醒,膀胱長時間囤積尿液不排出,很容易大量繁殖細菌,引起泌尿道感染,也會影響膀胱收縮力。因為生理結構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引發的問題也更複雜。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陰道炎,恐導致骨盆腔發炎、沾黏,提高不孕機率。
康涵菁說明,中醫古籍的「淋證」就是現今的泌尿道感染,「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小便灼熱刺痛,則為熱淋;迫血妄行,則為血淋;這些都因濕熱邪氣蘊結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
康涵菁提醒,若有解尿疼痛、灼熱刺澀、小便深黃混濁、血尿、下腹腰背疼痛,就可能有泌尿道感染,必須盡快就醫治療。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以清熱利濕為主、調理體質為輔,常用八正散、豬苓湯、知柏地黃丸、萆薢分清飲、龍膽瀉肝湯等藥方調治。不過,泌尿道感染的急性發作期,仍建議以西醫抗生素快速壓抑細菌,以避免症狀惡化。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