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臉冒紅疹皮膚粗 醫:不當習慣加重蠕形蟎蟲症
〔記者董冠怡/新北報導〕40歲姜小姐臉部長期出現紅疹、皮膚粗糙,原本以為只是過敏,未料近一年來,臉上出現紅斑和脫屑,加強保濕、塗抹藥膏改善不見成效,鼻翼、臉頰處情況反倒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才知確診蠕形蟎蟲症,經使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以及調整作息、清潔習慣,終於逐漸改善,讓膚況重新回到穩定狀態。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表示,姜小姐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作息紊亂,加上長期反覆使用類固醇藥膏,破壞皮膚屏障,造成蠕形蟎蟲增生,顯微檢查顯示臉部皮膚泛紅處蠕形蟎蟲密度增加,改用抗蠕形蟎蟲藥物治療、調整生活作息和清潔護膚習慣,減少蠕形蟎蟲數量,症狀終於逐漸好轉。
吳家華解釋,人體本身不帶有蠕形蟎蟲,多數是和他人接觸而得,當蠕形蟎蟲共生於人體皮膚後,會存在於皮膚的毛囊及皮脂腺中,尤其是臉部、頭部皮膚,利用人類的皮脂生存,正常情況時會與皮膚達成平衡關係,不過,若是皮膚環境改變、不當清潔與保養、免疫力失調、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都會破壞平衡機制,進而造成蠕形蟎蟲增生,引發皮膚發炎等症狀。
吳家華說明,蠕形蟎蟲症可能引發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紅斑、丘疹、膿皰及皮膚敏感、濕疹樣變化,還會有搔癢、灼熱感,其中以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的毛孔性糠疹最常見,皮膚會有砂紙、橘皮樣的變化,部分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毛囊炎、濕疹,自行使用一般藥膏不僅無法殺死蠕形蟎蟲,反而恐使症狀惡化,建議出現相關狀況時,盡早就醫。
她也提醒,類固醇藥膏是醫師依據病人病症與嚴重程度所開立,若亂塗別人的藥膏,或是使用家中久放的類固醇藥膏,不適合的話可能適得其反,加重泛紅、肌膚脆弱、症狀惡化,反倒更難治癒,應先諮詢醫師再使用。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