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逾40歲肌肉量每10年少8% 醫籲「這麼做」防肌少症

2024/12/02 10:46

40歲過後每10年肌肉量會減少約8%,骨科醫師張浩銘提醒如有握力減弱、上下樓梯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40歲過後每10年肌肉量會減少約8%,骨科醫師張浩銘提醒如有握力減弱、上下樓梯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肌少症成為影響高齡者生活品質的重要隱憂。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表示,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全身骨骼肌的質量和力量逐漸減少,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無法自理。他強調,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是避免肌少症導致重度失能的關鍵。

張浩銘指出,30歲是肌肉巔峰期,但40歲之後每10年肌肉量會減少約8%。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輩中,每10人就有1人受到肌少症影響。肌少症的主要成因包括:1.老化:神經退化及胰島素阻抗導致肌肉吸收營養能力下降;2.缺乏活動量:長期久坐或不運動是肌肉流失的重要因素;3.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讓肌肉無法正常合成;4.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共病若未控制,會加重肌少症風險。

張浩銘說,肌少症早期症狀不明顯,如同汽車微小漏油難以察覺,但累積下來會導致「發不動」。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以下現象應特別注意,例如走路無力、握力減弱、上下樓梯困難、反覆跌倒及半年內體重明顯減輕。肌少症的診斷依據包括肌力、肌肉質量及體力表現,常見檢測方式有握力測試與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

張浩銘建議,早期介入治療是預防肌肉進一步流失的關鍵,具體方法有:1.控制慢性病:監測血壓、血糖,穩定病情;2.均衡飲食: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補充足夠蛋白質,適量使用營養補充品如鈣片、胺基酸及維生素D;3.規律運動:進行阻力訓練及功能性運動,增強肌肉生成效果。他並說,醫療雖可延長壽命,但健康餘命需靠自身努力維持,早期發現肌少症,可有效減少重度失能的發生機會,提高生活品質,迎向更精彩的高齡人生。

骨科醫師張浩銘建議,均衡飲食,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D、蔬果,有助預防肌少症提早報到。(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骨科醫師張浩銘建議,均衡飲食,補充優質蛋白質、維生素D、蔬果,有助預防肌少症提早報到。(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長輩在居家多做健身運動,有助鍛鍊肌力避免跌倒。(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長輩在居家多做健身運動,有助鍛鍊肌力避免跌倒。(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